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关于开展职业技能项目制培训工作的通知
渝人社办〔2025〕126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力社保局,两江新区社会保障局、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政务和社会事务中心、万盛经开区人力社保局,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就劳发〔2025〕4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的通知》(人社部发〔2025〕10号)要求,根据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各区县(自治县)计划申报等情况,现就开展职业技能项目制培训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聚焦我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围绕数字经济、低空经济、康养托育、绿色低碳、现代服务、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市场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培训模式,依托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公共实训基地、企业培训中心等,每年整建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着力提升培训针对性、有效性,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赋能产业、促进就业导向,促进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二、主要内容
(一)培训补贴对象
1.防止返贫监测对象;
2.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含技工院校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适用时间为毕业当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3.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适用时间为毕业后一年内;
4.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
5.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6.就业困难人员,含低保家庭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残疾人、退捕渔民、去产能企业职工、公益性岗位就业登记人员等;
7.企业职工(含在企业工作的劳务派遣人员、服务外包人员),须单位参保或单位就业登记。
(二)培训内容
培训项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的技能类职业(工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技能类新职业(工种)、市人力社保局建立的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和区县人力社保部门开发的特色工种。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紧扣企业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企业培训评价规范,开展相应项目培训。培训内容分为通用素质、专业理论、技能实训课程,其中,技能培训实操训练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60%。每天培训一般为6课时,45分钟为1课时,因工学矛盾、培训评价衔接等原因,个别项目培训时长不超过8课时/天,线上培训一般不超过总学时的30%。
(三)培训方式
采取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等管理手段,按照“一班一方案”开展培训,通用素质和通用基础理论课程可多个班次混合组训。根据培训项目特点实施弹性学时,除有明确规定外,培训机构可结合实际,确定各类培训项目的集中培训课时,部分技能实训课程可采取跟班见习、岗位实训、顶岗作业等形式完成。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部分技能实训课程不具备监控、打卡条件的,可采用企业承诺、培训日志等形式完成。鼓励引入企业实践导师,与院校教师共同授课,使培训内容更贴合实际工作需求。鼓励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数字化资源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培训效率。
(四)培训补贴标准
按照《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工作的通知》(渝人社发〔2024〕13号)中职业培训补贴标准执行。组织企业在岗职工整建制开展项目制培训,对承担项目制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按照补贴标准的100%给予职业培训补贴。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赛前培训的,延用渝人社办〔2021〕95号文件相关规定,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职业培训补贴由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结余)资金等列支。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实施
各区县(自治县)要根据《2025年全市职业技能项目制培训指导性计划》《2025年全市职业技能项目制培训目录》(见附件1、2),立足产业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坚持服务产业、服务人才、服务就业“三个导向”,加强组织实施,整合职业院校、企业、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各方资源,切实推行“四位一体”培训模式,切实提高项目制培训在全年培训计划中占比,确保年度任务顺利完成。
(二)强化资金监管
各区县(自治县)要按照“谁实施、谁负责”的原则,压实补贴资金监管工作责任。严格落实补贴发放“凡补必进、不进不补”要求,动态管理培训机构信息、组织实施情况、补贴申领情况等。督导培训机构对培训全过程及真实性作出承诺并严格履行,对弄虚作假等方式骗取补贴资金的机构或个人,严肃查处,追回补贴资金,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三)积极宣传引导
各区县(自治县)要加强“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政策措施、培训项目、培训效果、就业信息等宣传,持续向社会推介项目制培训计划清单。注重总结推广项目制培训实施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积极打造培训品牌、技能品牌,引导带动更多培训项目提升质效,营造技能就业、技能致富、技能成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附件:1.2025年全市职业技能项目制培训指导性计划
2.2025年全市职业技能项目制培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