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关于印发《2025年全市职业能力
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力社保局,两江新区社会保障局,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政务服务和社会事务中心,万盛经开区人力社保局:
现将《2025年全市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2025年全市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点
2025年全市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次、三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党对技能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聚焦我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416”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全面对标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任务,不断健全完善技能人才培育制度,着力打造技能之城,为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一、聚焦产业企业,健全技能人才政策体系
推进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见效落地,完成“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目标任务,拟制《“巴渝工匠2030”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谋划技工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十五五”规划。启动实施巴渝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技能强企、养老服务等技能人才培育专项行动。修订完善技工院校配套管理制度、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等,健全完善我市技能人才培育政策体系。支持区县(自治县)进一步健全完善技能人才培育政策,优化区县技能人才发展指数,积极营造技能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年新增高技能人才6万人次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比32%以上。
二、聚焦创新见效,加快推进人才平台建设
推动“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出成效,累计建设数字技能公共实训培训平台20个、技工教育数字技能专业点60个、开发数字技能职业培训规范10个、实施数字技能职业(工种)项目制培训20个以上、开发引进数字专项职业能力10个以上,组建数字技能大师联盟,建设数字技能大师海外工作站5个。谋划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启动运营中国(重庆)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发挥中国·重庆公共实训基地引领作用,推动公共实训基地体系建设。鼓励区县(自治县)加大区县级技能人才平台建设。
三、聚焦就业导向,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效
启动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大力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培训模式,围绕康养托育、家政服务、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开展项目制培训,动态调整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实施差异化补贴,加强培训精准有效供给。推进技能强企,指导建设产业、教学、评价衔接融通的技能生态链,推动形成以市场化培训为主导、行业企业自主培训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体系。强化培训机构和培训行为规范管理,常态化做好职业培训规范管理工作。支持区县(自治县)打造一批具有辨识度的培训品牌。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以上,其中,通过项目化培训家政服务人员不少于2.5万人次,重点群体培训占比、培训总体就业率均保持在60%以上。
四、聚焦品牌建设,推动技工教育内涵提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班主任、思政课教师育人素养提升计划,建设一批思政名师工作室,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技工教育思政品牌。强化教研教学指导,分类别组建技工院校教学教研中心组,推动校企合作专业达80%以上,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达90%以上。实施新一轮“双优计划”,开展优质课堂、精品课程、示范专业、骨干院校建设,打造一批工学一体化带头人和工学一体化团队工作室。推动落实差异化生均拨款政策,开展“产业学院”“工匠学院”建设,推动技工院校办学水平评估,确保达标行动顺利完成。举办技工院校学生球类运动会,做好学籍管理、教材管理、学习实习等工作,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全年完成招生3.4万人,技师学院招收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学生占比达60%以上。
五、聚焦质量优先,完善技能评价制度机制
深入实施“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推动企业自主评价提质扩面。持续扩大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促进人才融合发展。按照部工作部署,做好“X证书”接收管理工作,在各类院校推进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常态化开展以案示警、以案促改工作,按照“产业代表性、评价专业性、行业权威性”原则,健全择优遴选和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布局。实施技能等级评价“四化四统一”改革,提升评价质量。制定技能等级评价考点建设规范,打造一批标准化评价基地。市、区县(自治县)联动打造技能培训评价一体化、技能等级评价数智服务等一批数字化应用场景。全年新增取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6万人次、专项职业能力6万人次,其中高级工以上6万人次、技师高级技师4000人次。
六、聚焦集约提效,提升竞赛引领带动作用
拓展“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成果,策源一批世赛国赛新项目,会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组织开展5场以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邀请赛。组织开展第48届世赛集训选拔工作,积极备战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高质量办好第八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深入开展“巴渝工匠”杯系列赛事,支持区县(自治县)举办区域、行业技能竞赛,组织带动企业、院校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加强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重庆)研修中心和国家级、市级集训基地建设。加强专家教练、梯队选手培养,推进成果转化应用。优化竞赛政策、管理制度,完善办赛评估体系,促进竞赛成果转化,强化社会多方参与的保障机制,加强赛事过程监管,确保竞赛公正公平,安全有序,提高竞赛组织实施标准化。
七、聚焦国际合作,推进技能筑梦行动见效
启动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技能交流中心,落实“一带一路”技能筑梦行动,实施“渝越山海·技能筑梦”系列措施,支持技能筑梦培训基地和师资培训基地开展国际技能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国际技能认证中心有序运行,制定《重庆市境外技能证书比照认定目录》,实施国际技能认证职业超过10个,遴选建立国际技能认证服务站30个,共建国际技能标准5个,共同开发国际技能证书5项,培养国际师资100人,认证国际技能人才500人。鼓励技工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交流合作,探索国际职业训练院建设,建设技工院校国际合作中心3个。支持区县(自治县)充分发挥辖区企业、院校、协会等作用,开展技能领域国际合作。
八、聚焦社会参与,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
落实落细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责任,持续加强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职业技能竞赛赛事组织安全稳定工作。落实数字重庆建设要求,推进技能人才应用功能场景开发,完善数字管理服务平台。深化区域合作,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技能合作,推动技工教育援藏援疆工作,落实鲁渝劳务协作。加强省区市技能交流,缔结技能友好城市。健全技能人才激励制度,将高技能领军人才纳入新重庆人才服务管理。举办高技能人才研修活动,开展高技能领军人才休假疗养、节日慰问等活动,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加强宣传引导,组织开展世界青年技能日、青年技能营、开学第一课、大师见面会、先进事迹报告、节日慰问等系列宣传活动,普及政策措施、交流典型经验、展示工作成就、讲好技能故事,提升技能品牌,涵养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