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人社办〔2023〕143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力社保局,两江新区社会保障局,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政务服务和社会事务中心,万盛经开区人力社保局:
现将《“巴渝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2023年6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巴渝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实施方案
为全面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发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作用,决定实施“巴渝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程,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围绕就业导向和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升职业技能培训供给能力和质量,不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2023年,全市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次,技能人才评价30万人次,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7万人次,全市技工院校招生3.6万人,办学条件达标率80%以上。至2027年,全市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20万人次,技能人才评价130万人次,全市技工院校年均招生3.5万人以上,办学条件实现稳定达标,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的比例、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均达到35%以上。
二、组织领导
成立“巴渝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程领导小组。
组 长:黎 勇 局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夏杨松 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苏 静 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成 员:邓 敦 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处处长
王军国 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处处长
兰云鹏 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
叶盛平 农民工工作处处长
宋 成 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
唐天元 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
蹇晓林 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
杨海林 市劳动保障监察总队总队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职业能力建设处,成员如下:
办公室主任:
兰云鹏 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
唐天元 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
蹇晓林 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
副主任:
赵兴楷 职业能力建设处副处长
唐 云 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副局长
蔡 勇 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副主任
成 员:
龙海涛 职业能力建设处二级调研员
刘 路 职业能力建设处四级调研员
余 跃 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培训科科长
郭骏豪 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培训科副科长
杨 铖 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职业技能等级科科长
三、重点工作
(一)突出就业导向,精准实施职业技能培训。
1. 强化就业重点群体技能培训。强化培训促就业作用,加强脱贫人口、登记失业人员、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特别是16-24岁青年等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数字职业和新职业培训。围绕全市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区县特色产业用工需求,突出劳务品牌、技能品牌和以工代赈等重点项目,优化培训项目,加强培训统筹,分批印发重点培训计划,将年度培训计划的40%纳入全市统筹,促进优质培训供给。2023年,组织重点群体培训15万人次,其中,农民工5万人次、登记失业人员5万人次、高校毕业生3万人次、脱贫人口2万人次左右。
2. 健全培训精准供需匹配机制。对接产业链,强化人才链,服务就业链,开展培训机构提档升级、培训资源整合开发、培训质量效益评估、培训师资规范提质四项行动,打造一批优质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突出就业导向,发挥“一区两群”对口协作、鲁渝劳务协作机制作用,制定完善差异化培训补贴和促进就业培训补贴政策。
3. 大力推进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将企业新型学徒制作为企业职工培训的重点载体,聚焦企业紧缺技能人才、聚焦就业重点群体、聚焦新职业新技能,通过企校合作、工学交替、工训结合方式,年均开展学徒制培训1.5万人次。引入国际先进理念,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国际劳工组织学徒制培训二期试点。
4. 加强新就业形态技能培训。紧跟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开展媒体运营、网络营销、健康照护、平台创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持续实施数字技能培训计划,年均发放1万张“满天星”数字技能职业培训券,开展培训2万人次以上。
5. 深化拓展创业培训。深入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通过研修培训、研讨交流、教学观摩、讲师大赛等活动,年均培养100名创业培训师资,组织川渝创业培训师资交流,提升创业培训师资职业能力。坚持技能与创业创新相结合,依托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创新活动。强化创业培训后续服务,定期举办“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
(二)突出标准化水平,提升职业技能培训供给能力。
6. 加大公共职业技能培训供给。健全公共实训基地培训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施共建共享行动,支持公共实训基地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等利用公共实训基地开展技能培训实训。统筹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作用,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实训网络。
7. 规范培训教材与数字资源建设使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通用职业素质培训教材的统一使用。以职业技能标准、教学计划、职业培训包为基础,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规范要求,组织开发300个职业技能培训标准。依托智能就业培训平台,建设我市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库和数字资源库,发布5000门优质线上培训课程,打造不断线的职业技能培训超市。
8.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培训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依托市实训中心建立我市职业培训师培养认证基地,年均开展500名以上师资培训认证,评选一批优质职业培训师。在智能就业培训平台建立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师资库、创业培训师资库,适时开展培训讲师大赛,鼓励优秀培训师资成立创业指导工作室。
9. 增强培训信息化服务和监管能力。建立健全覆盖培训资金申领、审核、支付、统计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全面应用智能就业培训平台,全面落实实时监控、每日打卡、每课拍照等监管技术,全面推行培训补贴“免申即享”,全面优化全线上、智慧化经办服务。畅通供需对接渠道,年均发放20万张职业培训券,及时发布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
(三)突出评价质量,引领职业技能培训扩面提效。
10. 建立职业技能等级“新八级”制度。健全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体系,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先行先试,评聘符合条件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为特级技师、首席技师。
11. 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质扩面行动。实施“企业职工人人持证”工程,支持企业备案为自主评价机构,推动企业面向职工实现技能等级“能评尽评”。鼓励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面向在校生、社会劳动者等人员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采取“一培一考三评三证”等办法,大力开展数字技能人才评价。设立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高级评委会,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立交桥”。年均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各1000名贯通取得相应的技术技能证书。
12. 强化技能人才评价服务。探索建立线上技能人才评价超市、西部技能人才评价市场。加强质量督导和监督管理,规范有序高效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构建政府监管、机构自律、社会监督的质量监督体系,不断增强评价质量和评价公信力。
(四)突出夯基固本,全面发挥技工院校培训职能。
13. 强化技工院校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培训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支持技师学院建设,提升培训规范化、专业化水平。鼓励技工院校更多承接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扩大技工院校面向企业职工、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和脱贫人口等群体的培训规模。
14. 加强技工院校培训能力建设。实施技工教育提质培优计划,深入推进“双优计划”,开展“技教名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培育一批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优秀培训师资,年均建设15个工学一体化专业,培训400名工学一体化教师。多措并举加强经费投入,推进7所技工院校新校区建设,开展技工院校达标行动,确保2025年90%技工院校办学条件达标,2027年全部技工院校办学条件达标。
15. 建设技工院校职业训练院。集成技工教育、公共实训、技师研修、竞赛集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等功能,在全市建设一批技工院校职业训练院,构建面向社会开放、覆盖全体劳动者、强化技能训练、服务劳动者职业终身的公共培养培训平台,打造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重要载体、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舞台。
(五)突出示范引领,打造打造“巴渝工匠”技能品牌。
16. 体系化建设技能培训平台。采取政府投入和社会投资相结合,布局一批专业性实训基地、竞赛集训基地。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技工教育工匠(产业)学院,启动建设“技工教育工匠城”。积极推动建设“全国技工教育陈列馆”,打造一批“工匠小镇”“工匠园区”“技能大师街”“乡村驿站”“匠星工坊”等技能培训特色载体,打造“区县有品牌、乡镇有特色”的技能培训体系。
17. 全面推动“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围绕重点产业特别是数字产业,打造“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平台集聚群”,组织数字技能竞赛,举办技能大师数字能力培训研修。完善技能人才信息库建设和功能拓展,深化“巴渝工匠”人才图谱,构建数字技能人才服务体系,年均培养数字技能人才6万名以上。
18. 办好赛事引领技能培训。全项目覆盖建立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市级集训基地100个以上,建立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30个。推动实施技能竞赛人才培养培训“十个一”工程,对接全市重点支柱和战略新兴产业,组织策划第八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第三届全国火锅小面技能大赛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组织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行业竞赛和专项赛事。
19.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成果转化。推进“变竞赛金牌为技能品牌、变技能品牌为产业名牌”行动,创新打造“美丽有约”美好生活馆,对技能人才价值进行市场转化。发挥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的市场撬动作用,引导各类培训机构规范开展市场化培训,夯实技能人才培养基础。
20. 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培训品牌体系。系统建设以“巴渝工匠”为引领,“渝家人”“渝能人”“渝丽人”和“开州金勺”“酉州苗绣”等区县特色培训为基础的“1+N”培训品牌体系,发挥“一库四联盟”功能作用,加强培训后岗位推荐、职业指导、创业孵化等就业服务,做好就业率监测、评估、调度等工作,优化培训计划安排,强化考核激励,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推进。充分发挥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市高技能人才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及时召开形势分析会议、专题会议,研究“巴渝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程推进形势和重大问题。压实区县主体责任,综合运用工作调度、督促评估、“五色图”等方式,推动工程计划落实落地。
(二)强化区域协作。深化川渝职业技能培训协同发展,发挥川渝职业技能培训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组织职业培训标准、考核标准开发。积极开展“一区两群”职业技能培训交流合作,推进“一区”优质资源带动“两群”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政策宣传。面向社会公布政策清单、申办流程、补贴标准、服务机构及联系方式、监督投诉电话,结合世界技能大赛、全国和全市技能大赛、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等重大活动和职业教育活动周、世界青年技能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企业、园区、学校宣讲政策,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