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
重庆市正式推荐对象的公示
按照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评选表彰的通知》(人社部函〔2025〕11号),市政府残工委、市人力社保局、市残联组织开展了评选推荐工作。经逐级推荐遴选,在广泛征求意见、集体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全国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确定了重庆市巴南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所等7个集体作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正式推荐对象、刘吉芬等9名个人作为全国自强模范及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正式推荐对象。
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主动接受监督,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现将正式推荐对象予以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从2025年4月2日—9日。如有不同意见,可在公示期内以信函、电话、邮件、来访等方式向市评选推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反映形式为信函的,以到达日邮戳为准。反映情况须实事求是,提供具体线索或事实依据。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应署实名,并提供联系电话。
联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联系电话:88979859、88152785(传真),邮箱:18223452358@163.com,地址:渝北区春华大道99号北区1号楼1301室。
联系单位:市残联,联系电话:67509471、67116980(传真),地址:江北区盘溪路406号附10号306室。
附件: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重庆市正式推荐对象及其事迹材料
重庆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
2025年4月1日
附件
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重庆市正式推荐对象及其事迹材料
一、全国自强模范(6名)
1. 刘吉芬,男,汉族,1950年10月出生,重庆荣昌区人,群众,小学学历,听力四级残疾,现任重庆市荣昌陶窑口博物馆馆长。刘吉芬生于重庆荣昌陶器世家,重庆市非遗代表性项目“荣昌陶器”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技师、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他13岁习陶,深耕陶艺61载,精通荣昌陶制陶三十余道工艺,致力于技艺传承与创新。作为“吉芬窑”第五代传人,他积极推动非遗文化传播,受聘为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10余所院校陶艺导师,培养陶艺人才。61年间正式收徒260余人,徒弟现已成为荣昌陶行业技术骨干。他主导建立荣昌陶窑口博物馆,系统保护传统工艺,为荣昌陶的活态传承与产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被誉为荣昌陶复兴的领军人物。《巴蜀遗韵》等作品屡获国家级、省级大奖,包括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凤凰”“大地奖”等金奖15项,银奖15项,铜奖6项,《乡情晨曦》等代表作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权威机构收藏,其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2. 杨兴祥,男,土家族,1969年1月出生,重庆秀山县人,群众,小学学历,视力一级残疾。杨兴祥9岁丧父,16岁失母,31岁因疾失明后曾欲轻生,幸遇挚友劝返,从按摩学徒起步,三年攒下20万元重启人生。2003年他创立茶楼,十多年创收600余万,2017年转型矿业注资600万入股湖南通力石英材料公司,2024年更以800万首付款购入非洲两座总价3000万的矿山,实现从盲人技师到跨国企业家的跨越。致富后他累计捐赠超50万元反哺乡梓,为山区老人、受灾户、病困儿童雪中送炭。如今正在秀山筹建800㎡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将“造血式”帮扶理念从武陵山区延伸至更远方,向更多人传递“希望之光”。
3. 廖克力,男,汉族,1990年1月出生,重庆渝中区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肢体二级残疾,现任中国残疾人乒乓球国家队队长、重庆市渝中区体育运动学校乒乓球教练。2003年,廖克力入选重庆市残疾人乒乓球队,正式踏上职业运动员之路。为弥补身体缺陷,他克服身体残疾带来的不便,常年刻苦训练,每天训练超8小时,独臂持拍击球数万次,左腿因长期负重奔跑肿胀如柱,手掌老茧层层脱落。2010年,在广州2010亚残运会乒乓球比赛场上,他一路过关斩将,拿下了男子单打TT6-7级的冠军。2021年,在东京残奥会获得乒乓球男子单打TT7级铜牌,乒乓球男子团体TT6-7级金牌。2024年在巴黎残奥会夺得乒乓球MD14级金牌。2021年9月,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乒乓球男子团体TT6-7级“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中国乒乓球男子团体TT6-7级“全国工人先锋号”,授予廖克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廖克力还获得2021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重庆好人”称号。
4. 袁作兴,男,汉族,1969年10月出生,重庆开州区人,中共党员,高中学历,肢体四级残疾,开州区白桥镇上桥村医生。袁作兴自幼便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左腿比右腿短了整整7厘米。幼时艰难的求医经历,让他立下了从医的志向,1990年,他成为开州区白桥镇上桥村的医生,一干就是30多年。2002年在为村民出诊后回家途中滚下山坡,险些失去生命,妻子劝他放弃行医,可他却毅然决然选择坚守。多年来,他走过了上万公里的山路,那一深一浅的行医足迹,遍布了山村的每个角落。袁作兴始终坚守“花小钱治好病”的初心,药品10年来不涨价,在他家的柜子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大沓欠钱的处方单,他却从没有去催收过,好多欠钱的老人已经去世或者搬走。2015年,袁作兴被诊断出股骨头坏死,自己却无钱医治,全靠村民们反哺帮助,术后休养仅三个多月,他就购买电动小三轮继续出诊,用残疾之躯护佑村民健康。曾荣获“开州区最美乡村医生”“开州区岗位学雷锋标兵”“重庆好人”“重庆好医生”等称号。
5. 刘海龙,男,土家族,1976年7月出生,重庆石柱县人,群众,初中学历,肢体二级残疾,渝畅农(石柱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2012年以来,刘海龙创建了渝畅农(石柱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现有长毛种兔500多只,成为全市唯一一家长毛兔市级种兔场,“渝畅农”牌肉兔被评为重庆名牌农产品。公司有肉兔种兔4000多只,一年销售肉兔20万只左右,总产值达1000余万元。他流转村里的撂荒地1700亩,推广“玉米(辣椒)+油菜”轮作,实现粮油兼丰。他吸纳当地村民就近务工,每年支付务工工资150万元,成为全县产业致富带头人。他在参加“重庆好人”颁奖典礼时,为两名残疾群众进行现金捐赠,传递温暖。2024年底,他所在的赵山村扩建公路,为解决公路扩建占用林地等问题,他配合当地干部,为群众摆事实、讲道理,一个个棘手问题迎刃而解,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2023年,他被评为自强不息“重庆好人”,获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提名奖。
6. 李尧,女,汉族,2002年10月出生,重庆潼南区人,共青团员,听力一级残疾,清华大学本科在读。李尧1岁时因病意外失聪,两岁半接受人工耳蜗手术后,开始言语康复训练,一点一点突破语言障碍。在成长路上,李尧从未因听力缺陷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反而以自强不息的姿态一路向上攀登,她不但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且爱好广泛,无论是拉丁舞表演、钢琴弹奏,还是节目主持、组织辩论赛,都表现得十分优秀。上帝为她关了一扇门,也为她打开了一扇窗,赋予了她对色彩和线条超乎常人的感悟能力。八岁起,她便在美术领域崭露头角,在各类比赛中屡获殊荣,更是在202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园里,李尧常怀感恩之心,不忘回馈社会,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助残活动和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参与公益活动140余场次,服务1500余名残障儿童和留守儿童,用实际行动激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积极融入社会。获得清华大学“枫华奖学金”,荣获“重庆市首届残疾人十大榜样人物”“重庆好人”等称号。
二、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7个)
1. 重庆市巴南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所。该所以“五心工程”为引领,用心用情用力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忠心向党强根基,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实现党员结对帮扶残疾人家庭全覆盖。二是匠心谋划开新局,在全市率先建设残疾人乡村振兴基地,实现残疾人年均增收5000元、残疾人家庭年均增收15000元。多渠道推动残疾人就业,近5年新增残疾人就业2018人。三是暖心保障兜底线,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和监测预警机制,扩面加力社会保障资助,强化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累计发放“两项补贴”4108万元,惠及11058名残疾人。四是贴心关怀传温情,实现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动态更新参保,做到“应保快保”全覆盖。开展线下+线上公益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培训1238人次。累计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3600人次。五是齐心合力提效能,会同人社部门建立84名应届毕业残疾人大学生“一人一档”就业服务台账,开展“一人一策”就业帮扶,实现“两有”毕业生就业率100%。
2. 重庆市江北区群团服务中心(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该中心以“五个一”扶残举措全力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擦亮“一个服务品牌”。在全市率先打造了一个5星级“渝馨家园”样板,建成8个5星级、100余个1—3星级村社“渝馨家园”服务平台,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助残服务。二是建成“一个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打造集就业培训、评估与转介、辅助性就业、创业孵化等为一体的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成功帮助4名残疾人创业,引进6家助残企业入驻,与60余家企业结对,实现170人多形式就业。三是规范“一批残疾人康复机构”。依托公立医院建成5个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设立社区康复小屋129个,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129名;强化对12家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管理,每年将儿童康复纳入区重点民生实事。四是接好“一个互助对子”。与四川省巴中市、德阳市残联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围绕各项残疾人工作开展交流学习20余次、残疾人活动30余场。五是推动“一批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江北区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筹建工作,积极协调和配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动特殊教育学校筹建。江北区残疾人工作先后荣获市、区先进集体4个,先进个人9人次。
3. 重庆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指导中心。该中心坚持以党建引领促发展,全面推动党建、数字、成渝双城经济圈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依托全国首创的“职有爱”数字助残就业平台,举办130场直播带岗活动,整合1600余家企业,提供4000多个岗位,满足约3万残疾人就业需求。全市有就业意愿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近五年来,组织参加全国盲医考平均通过率位列全国第一。以赛强技能,点亮残疾人就业新路径,组队参加第八届全国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竞赛,总成绩排名全国第五位;参加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暨第四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总成绩排名西部第一。出台全市《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和《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 助残就业三年行动和带头安置有效推进。以创带就,搭建残疾人就业新通道。市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入驻企业58家,服务涉残企业385家,服务残疾人超2800人次,带动残疾人用工683人次,总产值1.48亿元。成功举办成渝双城残疾人创业先锋大赛、重庆市残疾人直播大赛等活动,共开展残疾人职业能力测评17692人,完成技能培训54224人,新增残疾人就业48516名。
4. 云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云阳县住房城乡建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指示精神,用十年时光书写“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民生答卷。构建多元共治格局,“云端议事”模式全国推广。探索老旧小区与无障碍环境融合改造新路径,获重庆市政府督查激励。建成“全民友好”的33公里环湖绿道,获评国家4A级景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上榜重庆市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城区道路、公园、医院、福利及特殊服务建筑等区域无障碍设施设置率达到100%。无障碍环境在世界残排联沙滩排球锦标赛(重庆云阳站)、万达开云轮椅马拉松健身赛上经受住检验,获国内外参赛者一致好评,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温暖注脚。先后斩获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国家级桂冠,是“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唯一获评“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县”殊荣的区县。“十四五”坚持提能升级,申报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县)”已通过住建部专家评审,即将接受国家验收。单位连续7年获云阳县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先后获评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先进集体、重庆市城市管理系统先进集体、重庆市三八红旗集体等殊荣。
5.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该学院以“残健共融·教育赋能”为宗旨,构建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研创新”助残体系。一是打造全国特教师资培养摇篮。设置特教、教康本科专业和硕士学位点,是全国首个招收听障大学生的单位,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依托专业、国家发改委重点支持专业,累计培养特教师资3000余名。二是立足西部服务全国铸就助残典范。1993年成立全国首个儿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累计服务特殊儿童2000余名。作为中国残联国家级培训基地,为30个省市培训特教骨干2000余人。师生累计开展志愿活动5000余次,服务4万余人次。参与制定3项国家级特教行业标准,研发的评估系统和APP服务广泛。三是科技助残开创行业新篇。获批市级特殊儿童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百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60部。特殊儿童脑认知与康复交叉研究中心,获批1200万科研经费;与华为合作攻克手语实时翻译技术难关。四是品牌效应示范辐射。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等多项奖项。培养出“聋人律师”“脑瘫诗人”等励志典型,形成“残障学子助残”特色生态。
6. 重庆綦江綦名爱康康复医院有限公司。医院以綦江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为载体,主要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医院以残疾儿童为中心,针对脑瘫、智障、孤独症儿童家长前期难以察觉、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等问题,每两年对全区0至17岁残疾儿童进行全面筛查,确保尽早发现、尽快治疗。整合各方资源、强化兜底保障,获得300万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专用医保基金,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医保报销占比达40%。扩展救助覆盖面、拉长救助年龄段,全区17岁以下脑瘫、智障、孤独症儿童全部纳入康复救助范围。创新开展“康教结合”模式,开设特教幼儿班,成为重庆市唯一一家建在残疾人康复中心的特教幼儿班。医院成立以来,累计收治残疾儿童3100余人次,其中296名儿童康复后实现随班就读,康复有效率达90%以上,“送康复进特校”“送康上门”等活动得到残疾人家庭的高度认可。受重庆市残联委托制定的“重庆市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管理服务规范”在全市推广应用。医院是重庆市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国内第20家国际康复质量管理体系(CARF)认证单位。
7. 城口县残疾人联合会。城口县残联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打造秦巴样板,努力交出了一份政策落实、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的城口答卷。一是党建引领定盘压舱,推动助残惠残政策全面落实。实施“巴山暖阳”党建引领扶残助残行动,构建“党建+助残”机制,全县党员干部与残疾人建立帮包联系机制,推动助残惠残政策全面落实到位。二是改革创新提质增效,推动就业产业增产增收。创建忘我大漆艺术空间,引进厦门大学、福建师大等师资开展培训,与正佳慈善基金会签订帮扶协议,将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并亮相巴黎残奥会。拓展漆艺工坊3家。成功招商引进山东华裕服装公司与城口特校建成实训基地,推动职特融通改革,实现特殊教育向职业段的延伸。构建形成“1+25”扶持政策体系,制定了“送训入户”“巡回培训”“跟踪回访”机制。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三是共建共享残健融合,推动社会治理和谐稳定。提升县内康复机构康复能力水平。推进市政、交通等公共服务机构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残疾人生活服务、办件审批更便捷。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渝馨家园等阵地,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推动社会治理和谐稳定。
三、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3名)
1. 刘玉霞,女,汉族,1975年10月出生,重庆大渡口区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现任大渡口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重庆市盲人协会主席。她从事残疾人工作20年,甘作残疾人的“服务员”,被残疾人亲切地称为“引路人、娘家人”。她创建全市首支由残疾人组成的“528·我爱帮”残疾人志愿服务队,提供出行、就医、手语翻译等服务,400余名残疾人参与服务3600余人次。她牵头成立全市首个老年大学残联分校,组织残疾人参与近100场次各类文体活动。她负责的体育工作,在2024年市残运会41个代表团中获14金17银15铜,奖牌数全市第四,1名运动员在巴黎残奥会上获金牌。她联动高校培养电影讲述人才,18场口述电影惠及1700余名盲人,使无障碍电影在重庆得到推广。她注重残疾人法治意识培养和权益保护,主动“进圈入群”收集民意、宣传政策,二十年来化解纠纷1000余件次。她探索的代步车管理举措,在中心城区广泛推广。她通过组织开展学党史、传唱革命歌曲等“党旗在残疾人中高高飘扬”主题活动,把残疾人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矢志不渝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获评“重庆市首届残疾人十大榜样人物提名人选”、“重庆市五星级志愿者”。
2. 何巧,女,汉族,1984年11月出生,四川省盐亭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红岩派出所教导员。何巧数年扎根基层一线,苦练手语,用心架起与聋人群众沟通之“桥”。克服重重困难,自学手语实现与聋人无障碍沟通,把聋人当亲人,满腔真情为聋人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累计帮助聋人群众2800余人次,成功调解涉聋人群众的矛盾纠纷1200余件。解难帮困,用情点燃聋人群众暖心之“火”。牵头创建“巧姐无声警务室”,倾力打造“聋人之家”,先后为聋人群众宣讲法律法规230余次,开展文化活动80余次,推动优化升级“红岩警务站”的助残设施。爱在升华,用功提升关爱聋人群众之“效”。在分局开设手语培训班,累计培训民警辅警近百人共学手语献爱心,创建“红岩无声警务宣讲团”志愿者服务队,发动聋人成为宣讲员,开展反诈宣传、义务劳动、陪护老人等活动350余人次,添加聋人好友300余人,全天候为聋人群众提供警务服务,疏导轻生聋人,与四川宣汉、山东日照等地公安展开深度合作,为外省基层派出所服务聋人提供翻译支持。曾获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3. 俞溪,女,汉族,1980年4月出生,重庆万州区人,民盟盟员,研究生学历,万州区爱星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负责人。俞溪是一名脑瘫儿母亲,她用十四年的坚守,为1245名特殊儿童照亮成长路。她主导建立“三维评估体系”,创新“家庭—机构—社区”三维干预模式,开展家长培训课堂300余场;开发儿童康复线上课程135期,惠及残疾儿童家庭上万户;开展公益评估12000人次,为40户贫困家庭减免康复训练费100多万元;为1100余个家庭、1200多名患儿提供了康复服务;600多名残疾儿童在身体、智力和语言水平等方面基本达到同龄儿童水平,400多名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和小学随班就读。与5所高校共建实习基地,培养专业人才627名。被聘为重庆市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专家库成员。获得重庆市“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残疾人专项赛一等奖,被评为“助人为乐重庆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