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人社函〔2022〕593号
A
同意公开
杨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职业技能培养的建议》(第1024号)收悉。经与市教委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们围绕“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主题,深入实施“巴渝工匠”计划,积极推动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实施意见、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落地落实,大力营造“技高行天下、能强走世界”浓厚氛围,努力培养“铺天盖地”的技能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就业人口1685万人,其中技能人才460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口的27.3%,技能人才总量位列西部第二,仅次于四川省。全市高技能人才达到14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0.4%,占比位居西部领先。全市技能人才涵盖58个行业、870个职业工种,其中第一产业46万人,占10%,第二产业257.6万人,占56%,第三产业156.4万人,占34%,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匹配,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以项目为抓手,建平台,优环境,促高端。深入实施“巴渝工匠”计划,先后印发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实施意见、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编制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持续举办高技能人才发展论坛,开展“寻找最美巴渝工匠”“技能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大师带教师·专家带专业”以及“巴渝工匠”青年技能营和高技能领军人才休假疗养等系列活动,唱响《技创未来》歌曲,办好《重庆英才》杂志,录制《为你喝彩》电视栏目,推动技能脱贫、技能就业、技能成才和技能报国。“十三五”以来,全市开展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和命名培养项目12个,新培养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高技能领军人才近1000名,累计建成国家级和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9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55家。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成运营,3个国家级职业训练院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评估通过,中国(重庆)康养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成功挂牌、有序建设。
二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加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快速发展,全市建成本科层次职业院校1所、高职专科学校44所、中职学校170所,在校生88.1万人。布点制造业、服务业等相关专业1200余个。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化等新兴产业,新增专业点120余个。围绕全市“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及重点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中心城区、万州、永川、黔江等职教集聚区,构建支撑全市产业发展的“1+2+4+N”院校布局。成立60余个与全市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集团,合作企业4000余家,培育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30个、示范性职教集团34个。校企共建产业学院15个、公共实训基地10个、“双基地”120个、职教园区16个,1600余名职业院校优秀教师、企业技术能手实现双向交流,产业人才培养支撑力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市职业院校累计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过110万人,职业院校年培训人数达245万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效提升。
三是以提升行动为契机,普遍提高各类劳动者技能水平。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社会培训为补充,构建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劳动者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坚持精准服务和就业导向,建立订单式组织、菜单式教学、工单式就业“三单式”培训模式,该模式入选脱贫攻坚典型案例。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职业标准、企业岗位要求融入培训体系,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2019年以来,我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累计投入21亿元,开展补贴性培训179万人次,有效缓解了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积极开展新职业培训,遴选认定三批次350余所新职业从业人员培训机构,依托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立新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在全国率先开发公布27个新职业省级培训标准、考核标准,培训从业人员3.5万人次,做法在全国推广。
四是以品牌建设为引领,规范竞赛体系标准和质量。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巴渝工匠”竞赛品牌,全国率先制定出台职业技能竞赛管理、集训基地管理、绩效考核、补助资金管理、赞助管理等系列办法,统一了重庆技能竞赛标准标识,切实加强职业技能竞赛规范化管理。获批建立首个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修中心,建立国家竞赛集训基地23个、市级集训基地32个,培养国家级专家、教练、技术翻译100余名,建立选手“三级梯队”1000余人,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累计取得6金7银2铜9优胜佳绩,奖牌总数居全国前列、中西部第一。发起举办火锅、小面和中国菜全国技能大赛,创新举办职业技能“云竞赛”,经验做法被推介到世界技能组织。发起并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44个国家和地区的698名技能精英来渝参赛,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批准永久落户重庆举办。定期举办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每年举办100场以上“巴渝工匠”杯系列竞赛,近年累计辐射带动全市150余万人参加技能比拼,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3万余名。在首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重庆代表团取得3枚金牌、6枚银牌、2枚铜牌、6个优胜奖,成绩仅次于东道主新疆,金牌榜、奖牌榜双双位列全国第二。
五是以贯通发展为导向,推进技能人才评价改革。坚持推进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实现技能人才评价多元发展,取消职业资格许可、认定434项,取消率达70.2%。近年来,全市155所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鉴定颁证214万人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能人才支撑。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企业、技工院校、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政策文件,基本建立我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框架。遴选备案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139家,其中企业53家、技工院校13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73家。结合产业发展需要,推动开发重庆火锅、重庆小面、涪陵榨菜等144个专项职业能力,以及全栈电商运营、三峡绣娘、橘城厨工等391个特色职业(工种)。通过建立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评审,加强宣传发动,扎实推进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工作,目前已有2057名专业技术人才取得技能等级证书,打通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针对您提出的加大职业技能培养,在“引、培、留、扩”上做文章的宝贵意见建议,我们将认真吸纳,进一步系统研究,优化政策,创新举措,不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等机制,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技高能强、德艺双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努力将重庆打造为技能强市和中西部技能人才高地,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大力实施“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以国家级“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建好高技能人才国际合作先导区、“巴蜀工匠”协同培养融合区、“巴渝工匠”创新发展聚集区以及“智能+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孵化空间,新建一批数字技能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并以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企业等为载体,探索构建“1+3+N”平台体系,今年力争新增技能人才20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6万人以上、数字技能人才5万人以上,有效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
二是对接产业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紧紧围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聚焦重庆“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实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改造传统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打造品牌专业,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融合。进一步推动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出台《深化技工院校改革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实施方案》,推动《重庆市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落实,全面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区县人力社保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国有企业直接举办或参与举办技工院校,推进技工教育集团建设,扩大招生规模,夯实全市高技能人才培养主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三是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体系,以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为主要供给,以政府补贴培训为有益补充,推动培训政策从“三年行动”向“五年规划”平稳衔接。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打造职业技能培训集团(联盟),重点培育“渝能人”“渝家人”“渝美人”等职业技能培训品牌。支持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全面加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持续做好新职业培训标准、考核标准开发工作。健全完善揭榜挂帅项目制培训机制,每年开展急需紧缺工种培训1万人次左右。突出就业导向,做好退役军人、残疾人、两后生、失业人员、脱贫人口、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高校毕业生等就业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四是推进技能评价认定提质扩面,实施企业职工“人人持证”工程,鼓励发动更多企业申请备案为评价机构,力争企业技术岗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现全覆盖。指导企业开展特级技师评聘试点,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评价促进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的作用,出台职业技能鉴定评价补贴政策。聚焦社会需求量大职业(工种)以及新职业,大力加强职业(工种)技能等级认定题库建设。加强国外职业资格证书引进、推广、运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市内机构组织开展相关国外职业资格认证等活动。大力实施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贯通发展,架起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立交桥”。
五是持续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出台重庆英才集聚工程实施办法和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办法,强化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靶向引才。深入实施“塔尖”“塔基”人才政策,发布人才流动指数,出台引才伯乐奖政策,编制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归集产业人才大数据,建立高层次人才图谱,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引导人才向产业链、创新链集聚。借助国家和我市组织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活动等各种渠道和猎头机构,每年引进一批具有海外知名企业、机构、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工作经历的海外高技能专家,每年从市外引进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紧缺急需高技能人才、技工教育名师、一体化教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高水平创新团队。贯彻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组织开展全市技能人才薪酬调查,结合“一库四联盟”提质增效工作安排,通过借助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建立全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评估制度,核查完善技能人才信息库,建立技能人才数据生成、更新、运用、联结机制,进一步对接就业、创业、培训资源,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相互促进,助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六是深化技能人才品牌活动,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发展论坛、“最美巴渝工匠”选树、世界青年技能日、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报告、高技能人才休假疗养·技能行、青年技能营、创新创业成果展等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好“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巴渝工匠”杯系列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培、以赛促评、以赛促建。加大中华技能大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等评选推荐力度,持续评选重庆英才高技能领军人才、重庆技能大师、全市技术能手、巴渝青年技能之星,鼓励企业积极引才并给予一定配套奖励。创新宣传方式,拓展宣传阵地,打造宣传矩阵,加大宣传力度,讲好技能故事,切实提升技能人才工作影响力,促进提高技能人才政治、经济和社会待遇。
此答复函已经黎勇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4月13日
联 系 人:宋琦
联系电话:15823256072
邮政编码:401120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市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