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业务专栏>社会保险 > 政策知识
锐评 | 养老保险收不抵支?养老金迟早撑不住?
日期:2017-12-08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退出播报
字号:
分享:

    本文经[人民日报评论]授权发布

    原标题《改革为养老拧上安全阀丨锐评》


    “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增长5.4%”、“社保基金累计结余比上年增长11.5%”……日前,人社部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显示,我国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普遍提高,13亿多人共享的社保网越织越密,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舆论场上也出现了一些解读:“基金支出增速快于收入增速”、“个别省份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花完”、“剔除财政补贴,相当一部分省份养老保险基金不足”……


    这增加了参保者的顾虑:养老保险还可靠吗?下面这几个问答,也许可以解开你的疑惑



局部地区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会不会导致全局性风险?


    不会。2014年,全国出现3个省份收不抵支,之后又有所扩大。但这只是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地区分割统筹的结果。养老保险是立足于互助共济基础之上的全国性制度安排,宏观数据才是衡量整个制度运行状态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从全国看,养老保险基金近年来一直是收大于支、结余持续增长。

(编者注:根据上年度统计,2016年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仍然收大于支,结余增长,运行稳定)


财政补贴养老金是不是说明,养老保险制度岌岌可危了?


    不是。财政补贴不仅是国际惯例,也是确保老年人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正常途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于上世纪90年代建立,对在此之前参加工作的人员,其改革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由此产生的隐性债务,已明确由国家承担制度转轨成本,财政补助就成为养老保险基金的重要来源,不能将其等同于“亏空”。


“个人账户+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模式会不会迟早撑不住?


    这种悲观的看法是缺少依据的。包括德国在内许多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现收现付制,都在稳步持续发展。而我国不仅有数万亿元滚存结余基金,还有社会保障基金的战略储备以及巨大的政策调控空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已经完全成熟。焦虑情绪虽然没有根据,但在老龄化社会加快到来的语境下,更要读懂这背后的改革期待。

    

    正因此,彻底化解参保者焦虑,既要坚定信心,把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运行状况讲清楚,减少不必要的猜测,又要未雨绸缪,正视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加快改革步伐,以改革完善制度、健全政策、提高可持续性,为参保者送上“长效定心丸”。


聚焦养老保险“可持续”有哪些改革措施正在密集推出?


1、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推荐,在实现“人人享有保障”的同时将进一步做强“社会共济”功能;
2、养老保险基金正式投资运营,可有效避免“养命钱”贬值;
3、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应对老龄化的资金储备更充足,夯实了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
4、将启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可望调剂余缺,均衡地区之间的养老保险负担。


    过去,建立起世界上覆盖人群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靠的是改革;将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要靠改革。


    奔着问题去,敢啃硬骨头,改革将为养老保障加上安全阀,不仅能为百姓提供晚年生活稳定安全的预期,也将为整个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新媒体&APP

重庆人社APP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便民数字地图

12333
智能客服

政策咨询
问答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