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人民日报评论]授权发布
原标题《改革为养老拧上安全阀丨锐评》
“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增长5.4%”、“社保基金累计结余比上年增长11.5%”……日前,人社部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显示,我国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普遍提高,13亿多人共享的社保网越织越密,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舆论场上也出现了一些解读:“基金支出增速快于收入增速”、“个别省份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花完”、“剔除财政补贴,相当一部分省份养老保险基金不足”……
这增加了参保者的顾虑:养老保险还可靠吗?下面这几个问答,也许可以解开你的疑惑
不会。2014年,全国出现3个省份收不抵支,之后又有所扩大。但这只是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地区分割统筹的结果。养老保险是立足于互助共济基础之上的全国性制度安排,宏观数据才是衡量整个制度运行状态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从全国看,养老保险基金近年来一直是收大于支、结余持续增长。
(编者注:根据上年度统计,2016年重庆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仍然收大于支,结余增长,运行稳定)
不是。财政补贴不仅是国际惯例,也是确保老年人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正常途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于上世纪90年代建立,对在此之前参加工作的人员,其改革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由此产生的隐性债务,已明确由国家承担制度转轨成本,财政补助就成为养老保险基金的重要来源,不能将其等同于“亏空”。
这种悲观的看法是缺少依据的。包括德国在内许多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现收现付制,都在稳步持续发展。而我国不仅有数万亿元滚存结余基金,还有社会保障基金的战略储备以及巨大的政策调控空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已经完全成熟。焦虑情绪虽然没有根据,但在老龄化社会加快到来的语境下,更要读懂这背后的改革期待。
正因此,彻底化解参保者焦虑,既要坚定信心,把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运行状况讲清楚,减少不必要的猜测,又要未雨绸缪,正视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加快改革步伐,以改革完善制度、健全政策、提高可持续性,为参保者送上“长效定心丸”。
过去,建立起世界上覆盖人群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靠的是改革;将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要靠改革。
奔着问题去,敢啃硬骨头,改革将为养老保障加上安全阀,不仅能为百姓提供晚年生活稳定安全的预期,也将为整个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