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为期4天的202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重庆赛区)活动在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中心圆满落幕。本次赛事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织委员会联合主办。经过激烈角逐,来自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81支优秀队伍脱颖而出,后续将代表重庆进军全国总决赛,向“TI杯”最高荣誉发起最终的挑战。
国家级赛事引领创新风潮
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赛事,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始终秉持“政府主办、专家主导、学生主体、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自1994年创办以来,已累计举办16届。本届竞赛题目紧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深度融合嵌入式系统、可编程器件、射频与光电器件等前沿技术,突出工程导向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全面考察参赛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竞赛现场)
规模能级双跃升下的“极客”鏖战
本届赛事在参赛体量与区域影响力上双双刷新纪录。相较2024年,参赛高校由35所扩容至38所,实现数量突破;队伍规模从711支增至900余支,增幅高达26.6%;参赛学生人数突破2800名,较去年增长超700余人,增长率达33.3%。走进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中心,整个场馆俨然化身为一个巨大的“极客实验室”。2800余名学子汇聚一堂,在密集排列的工作台前全神贯注地投入这场高强度的技术鏖战。
竞赛现场,选手们面对无线充电模块过热、传感器数据漂移和算法亟待优化等技术难题,碰撞思维、快速交流意见,只为在有限时间内做出最优的方案。“能否将设计方案从纸面落实到电路板上,能否在短短几天内完成设计、调试、优化和答辩,是真正的考验。”评审专家道出了竞赛的核心挑战。
(参赛队伍专研设计方案)
严格评审保障赛事公信力
为确保竞赛的公平、公正、公开,重庆赛区评审委员会由19名市内外创投专家、知名企业家和高校导师共同组成,采用严谨的全过程监督机制,通过组织专人进行多轮次、不定时的巡视检查,深入评审现场,实时监督评审流程的规范性与纪律性。同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部署全流程、全环节的在线监控系统,对评审过程进行记录与追溯,有效保障了本届竞赛的秩序与公信力。
“评分表上的每一笔,都关系着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未来信心。我们深知责任重大,唯有最严格的程序和最透明的监督,才能守护好这片孕育创新人才的净土。”本届赛事评审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这份对规则近乎严苛的坚守,让重庆赛区的评审结果经得起推敲,赢得了参赛师生的广泛信赖,也为这场“极客”盛会奠定了坚实可靠的信誉基石,让脱颖而出的队伍能够自信地迈向全国总决赛的更高舞台。
“以赛促学”赋能青年成长
“连续调试了十几个小时,当系统终于跑通的那一刻,感觉一切都值了!”赛场内,一位选手兴奋地分享着。这正是发生在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中心内的真实一幕。作为竞赛的“实战基地”,这个由市人力社保局打造的全国首家省级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机构,为2800余名学子搭建起了一个集实训、对抗、展示、交流于一体的“极客舞台”。
在这里,四天的高强度鏖战,远不止于奖项的角逐。“从理论到实践,从设计到调试,每一个bug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实战经验。”来自重庆邮电大学的刘峘孜感慨道。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始终坚守“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才”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推动高校课程改革与优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引擎,也为重庆市重点产业发掘并储备了一批充满创新活力的青年生力军。
(参赛队伍现场调试设备)
创新热情不熄,青春再启征程
重庆的热浪尚未退去,但比夏日更炽热的是重庆学子从赛场延续的创新激情与问鼎“TI杯”的壮志雄心。这场电子设计的青春之战虽已落幕,成功晋级的队伍已整装待发。下一站,全国总决赛的号角已经吹响,年轻的“极客”们将带着这座活力之城淬炼出的创新方案与拼搏精神,为“TI杯”的荣誉再度出征,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科技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