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00927581XW/2018-18109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人力社保局 | [ 有效性 ] | |
[ 成文日期 ] | 2020-04-10 | [ 发布日期 ] | 2018-06-29 |
[ 索引号 ] | 1150000000927581XW/2018-18109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人力社保局 |
[ 有效性 ] | |
[ 发布日期 ] | 2018-06-29 |
[ 成文日期 ] | 2020-04-10 |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
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第0039号提案的复函
渝人社函〔2018〕898号
农工党重庆市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新开放格局下重庆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服务政策研究的建议》(第0039号)聚焦海外人才,围绕引进与服务提出建议,站位高、问题准、对策实。各承办单位高度重视,针对提案提出的问题及建议,结合“兴调研、转作风、促落实”行动,安排专人深入调查研究、开展专题论证,一致认为提案描述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总量偏少、结构失衡”“引才政策碎片化”等问题客观存在,“引才、用才、留才”建议切实可能。经与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科委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海外人才引进与服务现状
近年来,我市通过制定引进海内外英才“鸿雁计划”,整合留学人才创新创业支持项目,发挥留创园聚集作用等,提供“一站式”服务,海外人才引进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目前,创建了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2个,5年外国专家来渝5.2万人次。
(一)政策揽才。2009年5月市政府出台《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渝府发〔2009〕58号),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900余人,发放安家资助、岗位津贴、个税奖励共1.6亿元。2017年4月市政府印发引进海内外英才“鸿雁计划”,建立了以薪酬、作用发挥等为主要指标的市场化认定方式,最低档引进人才年薪只需达到30万元以上,可随到随办,按照实际缴纳个人所得税情况最高可奖励200万元。从去年12月调整申报政策以来,申报人数达220余人,71人审核通过。对引进人才的用人单位按照人才年薪5%给予补助。连续8年实施“百人计划”,授予入选者“特聘专家”称号,享受我市三类引进人才待遇。2017年在全国率先整合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每年投入1300多万元,实施“重庆市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计划”(简称“留创计划”)。自今年3月1日起,我市正式启动实施外国人才签证制度,为外国高端人才提供有效期长达5至10年,可多次入境,并为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配发的便利措施。
(二)活动引才。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积极开辟国内国际引才线路,组织用人单位举办引才活动。在“走出去”方面,2017年组织长安集团、江北区等100余家单位,赴美国、英国、北京、上海等地召开招聘会80场次(海外12场),达成意向4500余人。在“请进来”方面,每年举办重庆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洽谈会,邀请北美、欧洲、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与我市园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风投机构等现场洽谈。在北大、清华等高校设立了18个引才联络点,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设立5个引才工作联络处,与境外机构开展人才智力引进交流合作。2017年引进紧缺优秀人才5500人,其中博士517人,硕士1800余人,高层次外国专家64人。
(三)平台聚才。一是打造引才聚才平台。我市现有在渝高校7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2所)、300余所职业院校等人才培养平台,有4个国家级高新区、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12家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创业平台,还将“新建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人才平台。比如,加快推动在渝高校与国内外著名大学联合举办人工智能、微电子、软件等学院。二是加快建设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建立部市共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2个(设在高新区的“中国重庆留学人员创业园”、设在两江新区的“中国重庆两江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目前两江新区留创园已集聚各类海外高层次人才361名,吸引了华鹊手术机器人、誉存科技、微标科技等83个优质留学人员创业项目落户。已建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1个,今年计划增设4个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三是加强自贸区人才工作。研究出台了促进重庆自贸区人才发展《若干措施》,制定5类人才认定标准,吸引集聚高层次、专业化、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
(四)服务留才。着力打造“近悦远来”良好环境,更好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建立留学回国人才职称认定通道,将外国人才纳入特殊人才职称评审通道。2018年留学人才取得高级职称的21人、通过直接认定取得中级职称的34人。在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设立全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并启动实施人才服务证制度。持证人才可获得户籍办理、出入境居留签证、配偶(子女)就业、子女入托(学)、医疗保健等9项优惠服务,只需扫描人才服务证上的二维码,联系“一站式”服务平台即可全程代办,实现人才办事“最多跑一次”。截至目前,全市组建了一支288人的人才服务专员、联络员队伍;颁发人才服务证542张,累计服务高层次人才140人,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相关业务2226份。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提案从“引才、用才、留才”三个方面提出的政策建议操作性强,部分建议已经写入了市委、市政府政策文件。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落实“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引才活力、用才动力、留才定力,加强海外人才引进服务工作。
(一)完善人才激励方式,在“引才”上狠下功夫。按照中组部对出台人才政策的新规定和市委、市政府要求,研究制定“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配套政策文件,增强我市人才政策的吸引力。将突出几个要点:一是全力打造引才品牌,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定期举办“重庆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洽谈会”,在市政府驻外办事机构增加引才工作职能,设立海外引才联络站50个,海外技术合作平台(离岸创新创业基地)50个。二是细化引才认定标准,制定引进顶尖人才及团队“一事一议”、柔性引才用才和企业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奖补等配套措施。健全市场化引才机制,对用人单位、中介机构视其引才绩效给予奖励。三是建立健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指导目录、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等发布制度,促进人才供需对接。建立人才政策效果第三方评估机制。四是加大人才荣誉表彰力度。建立市政府特殊津贴制度;设立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的“重庆市杰出人才奖”等项目;设立重庆“名人堂”,建立首席科学家、特聘专家、荣誉市民、形象大使等人才荣誉制度。
(二)拓展人才发展空间,在“用才”上狠下功夫。深化人才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将突出几个要点:一是建立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岗位周转制度,进一步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二是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设立引进和奖励高层次人才专项经费,对高层次人才可发放激励性报酬,具体标准由用人主体自行确定,不纳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还将研究制定高层次人税收奖补政策。三是改革科技管理制度,推动科技成果初始权分配改革试点,赋予科研人员横向委托科成果所有权、长期持有权,开展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与完成人或团队,共同拥有职务发明科技成果产权的改革试点。四是加大创新创业金融支持。推出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的“人才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价值信用评价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行动,建设市级及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0家。
(三)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在“留才”上狠下功夫。一是充分发挥市级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设市、区(县)两级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完善人才服务证制度,简化人才服务流程,让人才办事“最多跑一次”。参照人社部做法,建立我市海外留学回国人才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推进留学人员服务工作。二是加强“线下+线上”引才供需对接平台建设。线下组织引才活动、紧缺人才招聘会等,促进用人单位和人才的直接对接。线上加快建设人才需求库和供给库、“鸿雁计划”双语网站等,提高对外引才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妥善解决人才安居问题。在配套成熟、交通便利的区域,以购买、新建、配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提供“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3万套,高层次人才可免费租住或按不高于成本价购买,有突出贡献且在渝工作一定年限的可奖励产权。四是提升市场化人才服务水平,依托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标准体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机制。五是加大人才政策、优秀人才、先进人才工作典型的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浓厚氛围。
此复函已经我局周平副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8年6月29日
联 系 人:袁杰
联系电话:88152120
邮政编码:401120
抄送:市政府办公厅, 市政协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