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建议提案办理>政协提案 > 2025年(已归档)
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266号提案答复的函
日期:2025-06-09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退出播报
字号:
分享:

渝人社函2025672

同意公开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市政协次会议第0266号提案

答复的函

肖国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重庆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建议》(第0266号)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教委、两江新区管委会、市住房城乡建委、重庆市税务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构建数字人才特区事项

(一)在设立专项基金方面。我市已建立人社、财政等部门多跨协同机制,构建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训—评价—认定”奖补链条,将培育项目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两目录一系统”。给予培训学员每天200元培训补贴,已发放补贴资金512万元;同时,全额补贴等级评价费用。

(二)打造特色园区方面。一是全力打造数字经济人才集聚地。目前,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活跃市场主体达到8000余家,软件和信息服务类企业5700余家,软件从业人员超12.4万名,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市三分之一。二是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宏观指导。市教委联合市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印发《重庆市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将数字经济发展急需专业纳入《重庆市普通高校紧缺急需本科专业清单》,引导高校设置相关学科专业。重庆理工大学新增数字经济本科专业,重庆工商大学新增数字经济专硕,重庆邮电大学与重庆工商大学开展联合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共同培养交叉复合型数字经济、数字金融人才。

(三)制定专项政策方面。一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出台《重庆市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等文件,支持高校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建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立项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专业扶特扶新”项目12个,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2个,支持高校6门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二是将人才公寓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规范管理,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指导区县和单位筹集6万套人才公寓,解决数字经济人才住房问题。出台《重庆市住房公积金支持人才安居实施细则》,高层次人才使用住房公积金购房贷款额度最高放宽到限额的4倍。三是开辟高层次人才纳税绿色通道,开展“一人一策”服务,为持新重庆人才卡的数字经济人才提供优先办理和税收政策咨询帮助。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数字经济人才保障工作,促进数字人才引育提质增效。一是会同财政、教育、经济信息等部门认真研究,结合我市数字产业布局,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优化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二是继续推进人才安居工程,支持入选“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的数字经济人才购买商品住房申领财政补贴;三是落实好各项人才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强宣传辅导,协同相关部门完成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奖补工作,为吸引和留住数字经济人才不懈努力。

二、关于实施“数字领袖”培养计划事项

‌(一)选拔潜力人才方面。一是做强“塔尖”人才队伍。引进研发机构,以解决行业“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为目标,加大引育创新型研发人员。目前累计落地大学大院大所50家,集聚院士团队25个,建设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4个。二是打造特色平台。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承载体暨卫星互联网产业园,启动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布局腾讯、华为等6个国家级“双跨”平台,培育广域铭岛、公鱼互联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推动制造业向“智造业”提档升级。

(二)设立“数字领袖”奖项方面。我市已设立数字重庆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相关数字领域人才表彰项目,数字经济领域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可积极申请表彰。

(三)建立导师制度方面。一是采取“高端培训机构教学+企业实习实训”等模式,围绕重点攻关领域,与重庆大学共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集聚专兼职教师100余人,其中“总工或总师级”企业导师40余人,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二是与西南大学等5所知名高校共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提供岗位技能培训,培育应用型人才。三是积极推进“教育强市区县行”行动,支持高校联合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数字经济相关现代产业学院6个、重庆市职业院校实训基地项目、重庆市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7个。

下一步,我们将联合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行业企业、高校等共同发力,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转化为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新内容,聚焦数字经济发展急需,通过学科专业优化调整设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学科专业集群等推进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改革,为数字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

三、关于推动产教融合深度发展事项

(一)企业共创空间方面。在两江新区建成两江软件与数字经济产业学院、NIIT13个软件人才培训基地,以及中软卓越、哈工大两大软件人才“超级工厂”,聚焦云计算、大数据等方向,年培训学员1万人,其中互联网学院年培训学员7000人。

(二)开展联合研发方面。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支持高校成立了市域数字行业产教联合体等数字经济产教联合体4个。

(三)创业加速器方面。聚焦创新链科研成果转化,打造负责技术与市场对接的“专才队伍”,组建负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指导和管理的专业平台,培养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经纪人100余名,累计申请专利近150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320余项,成果转移转化363项。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加强“四链融合”,推动人才培育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加强数字经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二是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不断强化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科技创新与应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发挥自身优势,为重庆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关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事项

(一)建立国际合作关系方面。开展中国老挝33门双语国际化课程及课程标准认证、56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中心南亚中心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职业标准暨斯里兰卡数字经济职业标准认证等项目

(二)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方面。吸纳国际化人才,夯实研发基础。一是促进国际化高端人才聚集在两江新区深入开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结合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人才需求,推动重点企业引进具有国际水平、国际视野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核心技术人才。是搭建来渝留学生创业平台。面向来渝留学生收集创新创业项目合作需求,组织推荐创业孵化、投融资等机构,提供融资孵化、贷款授信等服务,推动优质项目转化落地。

(三)举办国际论坛方面。支持高校开展数字经济相关学术交流活动深化合作与交流,如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举办的“数字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产学研合作论坛”、西南政法大学举办的“数字经济的竞争法治保障学术研讨会”、重庆工商大学举办的“数字经济背景下的高等学校财税与会计教学论坛”、重庆大学举办的“数字经济发展与知识产权民主湖论坛”等。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发挥继续教育基地、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卓越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作用,完善数字技术人才全生命周期培养衔接,开展联合培育,加快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二是开展高层次数字人才出国(境)培训交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数字人才国际交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骨干人才。三是继续支持高校开展数字经济相关学术交流活动深化合作与交流,举办论坛等,促进数字经济交流与合作。

五、关于优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事项

(一)完善评价体系方面。一是创新产业人才认定方式。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人才评价倾向,赋予重点企业用人评价自主权,持续实施“用才者评才”的方式认定数字经济领域产业人才。二是突出人才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坚持以赛促训、以赛促评,实现数字人才等级证书和职称贯通机制,完善数字经济相关职业资格制度,开展数字领域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推动数字技术工程师国际互认。

(二)强化激励措施方面。一是出台支持数字技术工程师创新发展23条配套措施,对用人单位,可按年薪的5%给予经费补贴。对培训学员按天给予培训补贴,全额补贴等级评价费用二是今年拟表彰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先进集体100个和先进个人200明年拟表彰数字重庆建设先进集体50个和先进个人100名,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集体和个人可积极申报

(三)建立人才流动机制方面。一是数字技术人才全链条培养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训、专业技术等级考核、数字技术工程师职称认定,近年培育数字领域新职业人才2.1万人,为全市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聚焦数字产业紧缺人才需求,建设全国首家数字经济人才市场,组建重庆数字经济人才联盟,发布《数字经济人才分类及评价规范》《中国数字经济人才发展报告》《中国数字经济人才急需紧缺目录》等研究成果,依托重庆人社“一库四联盟”“渝职聘”等平台设立数字技术工程师招聘专区,累计收集发布岗位需求1329个,开展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活动20余场,促进供需匹配2100余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数字经济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改革力度,持续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措施,做好人才服务。一是持续做实数字人才等级证书和职称贯通机制,完善数字经济相关职业资格制度,开展数字领域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二是做好数字人才激励。研究专项政策,完善实施细则,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激发数字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三是市、区县两级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数字经济人才服务,重点在事业支持、创业帮扶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

此复函已经市人力社保局谢礼国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人:金

联系电话:88126986

抄送: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提案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新媒体&APP

重庆人社APP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便民数字地图

12333
智能客服

政策咨询
问答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