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建议提案办理>政协提案 > 2023年(已归档)
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0538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3-05-15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退出播报
字号:
分享:

渝人社函〔2023〕810号


    A

    同意公开


刘金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产教融合 完善培养体系助推我市人工智能人才建设的建议》(第0538号)收悉,经与市教委、市大数据发展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落实人才政策、人才服务、搭建活动平台等举措,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深入落实引才政策。贯彻落实“鸿雁计划”“塔尖”“塔基”、《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等引才政策,从安家资助、岗位津贴、人才奖励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高技术人才予以激励,有力支持了人工智能行业高质量发展。自2022年以来,共兑现“塔基”青年人才135人,发放安家补贴232.08万元;支持128名智能制造业相关领域人才入选“鸿雁计划”。

    二是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引才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多举措做大做强“重庆英才”品牌。2022年全市开展城市行、高校行、行业专场等“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277场,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5万余人,同比增长21%。与北京大学等19所全国“双一流”高校就业部门签订校地引才和实训合作协议。全市现有22所本科院校开设了机器人工程、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55个本科专业共计291个专业点,现有在校生逾11万人;立项建设了重庆大学大数据与软件学院等17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举办AI技术沙龙活动22场,辅导和培训近3000人次,引荐优质市外企业30余家,已有2家优质科创企业落户两江新区。

    三是提升人才服务质量。深化实施重庆英才“渝快办”,建设重庆英才“服务港”,将服务事项拓展至69项,服务方式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构建全要素、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满足人才多元服务需求,提升人才服务品质。累计发放英才服务卡12578人,其中,智能化相关领域发放英才服务卡186张,持续为有关人才提供子女入学、看病就医、出入境、职称评审等优质服务。2022年提供“一站式”服务26.9万人次(市级服务15.78万人次,区县服务11.12万人次),得到人才广泛好评。目前科大讯飞西南研究院已为重庆超过1000所学校、近120万名师生提供智慧教育服务,助力南岸区入选国家“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学模式”实验区以及两江新区创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教育实验基地和国家“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基地。

    四是加强人才引进培育。2022年,建立了全国首家数字经济人才市场——中国重庆数字经济人才市场,做大做强了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等人才方阵,助力重庆加快集聚数字经济人才。成功建立全国首个“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坚持技能核心,产教融合,依托区域内重点院校资源,优化职业院校专业布局,深化校企、校地和校校合作,探索产、学、研协同的数字技能育人新模式,建立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产教融合机制,着力促进人工智能人才与重点产业、数字产业、数字经济发展的匹配度与融合度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人工智能行业发展需求,加大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夯实人工智能行业人才基础。

    一是推动产教协同发展。引导相关高校立项建设好重庆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长学制培养模式,提升我市智能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积极引导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园、地方政府等共建共管的产业学院或未来技术学院,深化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合作共赢。指导高校根据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和实训的教学环节,调整课程结构,合理确定课程的学时比例,规范教学。

    二是加强人才政策引领。积极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要求,通过科教融合、学科交叉,进一步提升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加快人才自主培养步伐,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双一流”高校、地方高校、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培养领军人才、技术专家、技能人才。精准把握人才需求预测,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积极优化人工智能领域学科专业布局,引导人工智能对相关学科的赋能改造,推动人工智能向更多学科渗透融合;积极扩大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规模,引导高校通过实施常规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办法,切实优化招生结构。面向全产业链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兴趣引导、实践入门、项目强化、能力提升”的人工智能人才科研育人体系,实施全过程“导师制培养模式”,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科研训练计划、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等培育项目,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努力培养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拔尖创新人才。

    三是优化完善引才机制。进一步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在新专业设置指南上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列为鼓励设置专业。加大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学位的支持力度,引导高校逐步扩大培养规模。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学协同培养平台,打造多主体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激发高校、企业、社会多方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优化和升级“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联动相关市级部门、区县、校企等,共同为我市人工智能行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不断夯实人工智能人才基石。

    四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支持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与重庆市各高校开展合作,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培养生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举办“巴渝工匠”杯智能制造、网络安全、新能源汽车等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此复函已经市人力社保局局长黎勇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5月15日


    联 系 人:丁思琦

    联系电话:88126990

    邮政编码:401120















    抄送: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提案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新媒体&APP

重庆人社APP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便民数字地图

12333
智能客服

政策咨询
问答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