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人社函〔2023〕781号
A
同意公开
漆洪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渝籍海内外高校优秀人才跟踪服务机制的建议》(第0924号)收悉。经与市教委、市政府外办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青年人才引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实施“塔基”政策,为引进的青年人才提供青年驿站入住、人才公寓、租购房优惠、创业资助、成长支持、岗位聘用、实践见习等优惠政策,对吸纳青年人才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2000元/人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并对引进硕士及中级职称以上的青年人才给予最高5万元安家补贴。印发《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优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招考政策;对到乡镇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给予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高定工资、提前转正定级等优惠;延续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推出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是强化信息化支撑。建立涵盖全市重点产业和高层次人才的产才大数据平台,构建“七彩”人力资本价值评估模型,发布人才流动综合指数,形成引人用才“晴雨表”,加速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一库四中心”人才图谱吸纳市内外30万名优秀人才建档入库;健全高校毕业生跟进服务机制,2022年对我市8.4万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动态跟踪,及时录入信息系统,按需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业培训和就业见习等服务,依托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跟踪调查双一流高校渝籍学生毕业三年后职业发展状况;利用数据比对实现“政策找人”,推动政策补贴“直补快办”,2022年为2.2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落实各类补贴7642万元。
三是强化引才力度。建立健全引才服务团队,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2022年签约引进人才15706人,其中博士831人,硕士4084人,本科10791人。2022年,全市共计引进各类人才6.2万人,其中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青年人才为5.6万人。
四是强化服务联动。在人才需求相对集中的城市、国家(地区)合作建成首批17家人才工作服务站(服务合作方),聘任13名人才服务大使;与全国19所全国“双一流”高校签订校地引才和实训合作协议;建设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9个,成立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中西部分院,共建“关键语种储备语言人才培养基地”;持续举办川渝港澳青年双创联动发展论坛等交流活动,促进青年人才跨区域交流。
五是强化创业帮扶。发挥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中心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围绕“引、选、育、留、转”孵化环节,形成“事务+政策+资源”全链条服务、创业导师帮扶服务、创业创新品牌活动服务和大学生创业线上“一件事”服务等特色孵化服务机制,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提供多层次、一体化全周期帮扶。全市建成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13家,为青年人才提供政策咨询、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法律服务、财务代理、科技创新、创业指导、项目推荐、创业培训等系列服务,开展创业加速计划、大学生创业启航计划和“渝创渝新”系列创业大赛等活动,帮扶青年人才创新创业。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丰富和拓展引才活动和合作渠道,加强创业帮扶力度,加大对渝籍高校毕业生宣传和吸引力度,多措并举促进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回渝留渝干事创业。一是抓好“塔基”政策落地,挖掘政策覆盖广度和深度,鼓励区县、行业叠加人才优惠政策,形成分层分类的人才政策聚合效应,吸引更多渝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回渝干事创业。二是着力推进以数字化变革为引领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完善全市人才数据库,优化人才图谱、重庆英才服务热力图、人才流动指数等功能建设,强化信息协同和数据共享,及时掌握渝籍学生学习和发展状况。三是创新引才工作方式,积极推进“揭榜招贤”机制,用好引才伯乐激励办法,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壮大人才工作服务站(服务合作方)和人才服务大使队伍,持续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等系列引才活动,完善与高校、用人单位合作联动机制,重点吸引渝籍高校毕业生回渝发展,深入推进青年人才引进工作。四是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帮扶,新建一批市级和区县级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服务政策和帮扶手段,持续发挥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中心“1+10”体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为渝籍高校毕业生回渝创新创业创造更好条件。
此复函已经市人力社保局局长黎勇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5月9日
联 系 人:周东斌
联系电话:88126986
邮政编码:401120
抄送: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