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人社函〔2022〕735号
A
同意公开
市社科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强营造重庆良好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建议》(第0156号)收悉。经与市委组织部、市教委、市科协、市科技局等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全市人才工作大局,持续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为人才来渝创新创业提供坚实保障。
一、主要做法
(一)不断加强人才引领,着力团结创新人才。一是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系列座谈会,编发《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资料汇编》《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资料汇编》等,举办“听党指挥跟党走 建功立业新时代—‘重庆英才讲堂’庆祝建党100周年专题报告会”等专场活动。二是组织“重庆英才·近悦远来”主题宣传。开通“重庆英才”专列,开展全市人才工作巡礼,人民日报2次整版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内参等中央媒体播报刊载400余次,举办“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漫画形象展等。2021年组织开展5期“重庆英才讲堂”,常态化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三是成立重庆市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盟,组建科技志愿服务组织172个,2.8万余名科技志愿者开展“讲科技”志愿服务。开展“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创新的伟大实践中学史明理”宣讲活动,线上线下宣讲920多场次,受教育面达26万余人次。四是在重庆日报推出“对话‘建党精神’·科学家来了”系列报道,设立“渝见好老师”专题栏目。完成第七届十佳科技青年奖评选表彰工作。开展“2021十大重庆科技创新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推出2021年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荣获2021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重庆科技报》专题讲述100名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的生动故事,进一步增强敬才爱才氛围。
(二)强化人才引育支持力度,实施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政策。一是出台“塔尖”“塔基”人才政策,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和我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采取安家资助、项目支持、金融扶持等方式,激励国内外优秀“塔尖”“塔基”人才在渝创新创业。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印发《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动专项行动方案》《重庆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重庆市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围绕创新需要,到与所在单位业务领域相近企业挂职、参与项目合作、兼职,在职创办与本人所在事业单位所从事专业相关的企业,或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或者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为营造创新人才生态环境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育专项,对高校人才引育给予奖补。开展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支持重点领域、重点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发展,指导高校加紧引进国外市外人才。指导高校完善人才内部治理,优化职能职责,打通体制机制改革“最后一公里”。积极深化改革,着力破“五唯”,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人才。
(三)积极搭建高水平人才交往合作平台,着力汇聚创新人才。一是高质量举办2021重庆英才大会,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搭建人才智力交流高端合作平台。在俄罗斯、英国设立海外分会场,与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合作专题研讨,有力提升大会影响力。二是实施院士带培计划,支持14场院士带培学术交流活动,邀请60余名院士来渝考察交流,首批院士带培对象蒋建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增海智工作站10家、累计建成53家,各海智工作站举办学术交流、项目洽谈等线上活动30场次,引进海外人才28名。三是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成功举办2021川渝科技学术大会。川渝联合举办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系列培训活动。高水平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四川行、北京行活动,达成意向签约硕博人才1472人。出台《川渝地区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实施方案》,推进外国高端人才资源共享共用。四是鼓励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对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我市海外人才项目,大力实施重庆市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支持计划。通过每年择优资助一批创业创新项目,支持留学人员回国来渝干事创业。2017年以来,投入5000余万元资助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创新项目700余个。指导高校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吸纳34名四川省和陕西省专家学者,充分发挥研究、咨询与指导作用。
(四)优化服务机制,用心提供优质人才服务。一是深入实施重庆英才“渝快办”,加快推进服务标准、规范化建设,编制新版市级服务办事指南和服务规范,推动服务手段从人工向“网上办+掌上办+线上办”多元拓展,实现人才服务项目从17项拓展至68项。深入落实《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累计发放英才服务卡10354张,持续为相关人才提供子女入学、看病就医、出入境、职称评审等优质服务,建立“用编上编”绿色通道,2021年提供“一站式”服务12.3万人次、落实子女入学服务938人次。二是加强联系服务专家工作。2021年,市领导春节期间走访慰问21名院士专家,各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500余人次。三是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鸿雁计划”等引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从安家资助、岗位津贴、人才奖励等方面予以激励支持。2021年我市新入选鸿雁计划398人,及时兑现人才奖励资金和引才补助资金,有力支持了有关科技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四是不断优化服务机制。将“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纳入市科协年度考核内容。精心策划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营造“节的氛围、家的温暖”,被中国科协评为“十佳优秀组织单位”。开展“为科技人才办实事、助科技人才作贡献”行动,筹集10826套人才公寓、6万套青年人才公租房,确定77家市区定点医疗机构为科技人才提供24小时便捷服务;为1.4万名科技工作者提供专利数据服务,帮助和指导建设专利数据库407个。
二、下一步打算
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贵单位建议,积极支持创新人才来渝发展,助推我市形成更加良好创新人才生态环境。
一是进一步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宣讲等形式,创新政治动员、政治引领、政治教育工作,鼓励人才身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当使命责任。
二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育体系。深入推进“塔尖”“塔基”人才政策落地。建立简约高效的管理机制,出台深化高校科研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高校科研活动,形成科研评价的正确导向。高质量打造全国地方科协综合改革示范区,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发挥中国科学院重庆院士联络处和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的作用,强化重庆市院士工作服务中心和院士工作站、海智工作站人才服务功能。
三是进一步搭建高端人才交流合作平台。继续办好重庆英才大会、智博会、“院士重庆行”、川渝科技学术大会等活动,开展线上线下国际交流活动,持续强化我市人才品牌。积极推进“重庆英才服务港”建设,研究市场化人才服务清单。持续加强市、区(县)两级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分层分类为人才提供“一站式、专员化”服务,用心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四是进一步加强人才创新宣传力度。常态化开展人才宣传活动,不断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创新经验,大力推广典型案例和先进做法,持续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此复函已经黎勇局长审签,贵单位如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反馈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5月21日
联 系 人:周杨
联系电话:86868904
邮政编码:401120
抄送: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