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人社函〔2022〕678号
A
同意公开
台盟市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着力提升农村脱贫人口就业技能 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第0152号提案)收悉。经与市乡村振兴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1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国办发〔2019〕24号)文件精神,2019年2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9〕3号),同年7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渝府办发〔2019〕86号)。
我市《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针对城乡全体劳动者,推进基本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普惠性、均等化,注重服务终身,保障人人享有基本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建立并推行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大规模、高质量、全覆盖的职业技能培训。2019年至2021年,全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79.1万人次,其中,脱贫人口超过26万人次。技工院校年均招收学生3.5万人,其中,农村地区学生超过2万人,脱贫家庭子女超过0.25万人。
围绕脱贫人口就业创业和技能培训需求,2021年7月,市人力社保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委、市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渝人社〔2021〕237号),着力健全就业帮扶长效机制,精准实施技能提升。“十四五”期间,将加大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创业培训)力度,按规定继续给予培训补贴和生活费(含交通费)补贴。
为提升培训针对性和培训效果,2021年,我局推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质量年活动,成立100人的质量督导员队伍,分片包区县指导提升培训质量。建成投用全市智能就业培训平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监管系统,各类培训项目、评价项目、参训人员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服务。联合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修订《重庆市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管理办法》,制定评估细则,分为4个大项27个小项,开展740余所培训学校全覆盖交叉办学评估,将基本合格、不合格的130所培训学校移出补贴性培训机构目录。总结推广订单式组织、菜单式教学、工单式就业“三单式”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开展技能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指导区县人力社保部门围绕当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增收致富产业,开发三峡绣娘、橘城厨工等140余个特色培训工种。坚持“长短结合、集中和分散结合”,将培训班开到乡镇村社,发放职业培训电子券,拓展线上培训渠道,帮助群众就近就地接受优质技能培训。在全市开展“就在山城·渝创渝新”就业创业宣传活动,举办创业创新大赛,搭建贫困劳动力就业供需平台,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百企进村送万岗”专场招聘活动,帮助脱贫人口通过技能培训强素质、促就业、带创业。2021年9月,我市参加全国首届乡村振兴技能大赛,取得3金6银2铜6优胜佳绩,奖牌榜、金牌榜双双位居全国第二,充分展示了全市乡村振兴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精神风貌。
围绕工作实际和群众需求,乡村振兴部门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将培训对象扩大到60岁以上、有培训意愿的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以及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的低保边缘家庭、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按照“因人施培、因岗定培”的原则,突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开展技能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不断优化农业技术培训模式,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通过现场指早、直播授课等培训方式,有效提高了产业带头人和脱贫人口培训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纳贵单位建议,不断完善培训服务和监督管理措施,进一步提升脱贫人口就业技能,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优化培训项目。围绕区域特色农业和产业发展,鼓励各区县开展康养旅游综合服务、中草药种植、三峡阳菊种植管护与加工、乡村旅游服务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社区智能运营师等特色工种培训,支持开发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按规定纳入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目录。加强品牌打造,重点培育万州烤鱼、“硒”望花椒、开州金勺、边城绣娘等20个培训品牌和77个劳务品牌,提高劳务培训质量,更好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二是提升培训层次。做好电工、家政、机电维修等传统培训的基础上,加大全媒体运营师、互联网营销师、工业机器人、网约配送员等新职业培训力度。持续实施“马兰花创业培训计划”。支持脱贫人口、返乡入乡人才参加创业培训,加快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渝创渝新”创业大赛和创业品牌。
三是创新组训模式。建立弹性学制、弹性学时,支持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各类培训人员参加周末班、夜间班、工余班和线上培训,达到相应技能水平的,即可申报参加职业资格评价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结业考核考试。
四是促进培训就业联动。组建和升级我市就业服务、创业、培训、人力资本四个联盟,支持培训机构联合企业、院校开展定单、定向、定岗培训,与人力资源机构开展岗位推荐、劳务派遣等合作,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与技术技能培训对接。完善人力资源信息库,依托“智慧人社”一体化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比对和基层工作人员、劳务经纪人作用,分类建立脱贫人口和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专技人才、技能人才等专项信息库,摸清摸准各类人员的培训需求与就业意愿,实行常态化动态更新与服务。
五是强化技工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功能。指导技工院校进一步扩大招生范围,拓展招生渠道,积极面向返乡农民工、脱贫家庭子女等城乡各类劳动者招生。优化乡村振兴相关专业设置,推动技工院校与合作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联合招收助学订单班,开辟建立绿色通道,帮助脱贫家庭学生优先落实免学费和助学金,优先安排实习,优先推荐就业。
六是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示范、引领、带动作用,联合四川省人社厅、永川区人民政府,举办首届“巴蜀工匠杯”乡村振兴技能大赛,为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广大技能人才提供展示技能、交流技艺的平台,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贡献。
此答复函已经黎勇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5月7日
联 系 人:龙海涛
联系电话:88633917
邮政编码:401120
抄送: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