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同意公开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
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0604号提案的复函
渝人社函〔2021〕616号
李德芬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通成渝两地社保和医保信息交换平台加快成渝地区深度融合的建议》(第0604号)收悉。经与市医保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
一是降低门槛。小微企业当年新招用符合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数与企业现有在职职工人数的占比,由20%下降为15%,超过100人的企业下降为8%。二是提高额度。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上限由15万元提高至20万元,合伙创业担保贷款基数为最高22万元/人、上限110万元。三是放宽政策。支持四川籍高校毕业生和脱贫人口申请我市创业担保贷款,同重庆籍人员享受同等政策,累计已为384名四川籍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对新发放的10万元以下的个人贷款,以及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或信用社区推荐的优质项目等,取消反担保要求。2020年全市新发放扶持创业贷款87.8亿元,同比增长90%,直接扶持5万人创业。四是因地制宜。允许有条件的区县,结合辖区创业创新工作实际需要,在与市级担保基金运营管理机构商定妥当风险分担事宜后,从贷款额度上限、贴息比例、户籍条件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放大贷款政策的惠民效应。截止2020年底,重庆41个区县已有25个区县出台了配套政策。
(二)深化川渝人社合作
一是先行先试,探索推进两地政务服务合作。2020年7月9日,川渝两地人力社保部门共同签署了《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川渝人社公共服务建设合作协议》,启动两地公共服务合作。按照求同存异的思路,逐步统一两地事项清单,聚焦两地高频服务事项,着力推进并发布了人社信息“两地通”、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就近认”、招聘求职“一点通”、人才流动档案办理“零跑路”、社会保障卡“就近办”等“五件大事”,实现了两地金保网络打通、两地信息共享协同、两地电子社保卡互签;全域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互认互办;落实社会保障卡信息查询、激活、挂失、解挂等两地通办,为推进川渝人社“跨省通办”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纵深推进,建成川渝人社信息共享协同平台。开设川渝人社线上服务专区,开通24项川渝通办服务,实现了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通过办事要素统一、流程优化再造,大幅提升了办事效率,如通办事项中“领取养老金人员待遇资格认证”事项,通过两地数据联通后,线上实现实时办理,办理时间从原来邮寄认证表模式的7至10天,压缩到几分钟即可办结。通过数据联通、协作互认,群众办事不用再在川渝两地来回跑路。另外,两地人力社保部门在大力推进通办事项线上办理的同时,还开设了线下服务窗口,通过人工窗口切实保障老年人等不熟悉、不方便通过线上办事群众的权益。
(三)促进川渝医保融合
一是为深入践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成渝地区双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4月15日川渝两地签署医疗保障合作备忘录,拟定了包含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和医保信息化共建共享等十个方面的深化合作内容,不断推进两地医疗保障合作走深走实。二是自2019年底以来,我市逐步开通了与西南五省部分地区的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2021年2月1日,我市在西南五省实现跨省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的基础上,开通了与长江上游、京津冀等27个省的普通门诊联网结算,所有参保人异地普通门诊无需备案即可实现在西南五省直接联网结算。截止3月18日,全市接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网络的住院直接结算医疗机构1892家,门诊5750家(其中医疗机构1556家,药店4194家),覆盖全市所有区县。川渝两地参保人可在对方已开通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定点医药机构进行普通门诊和医保购药的直接结算。三是自川渝两地签署医疗保障合作备忘录以来,为加强川渝两地医疗保障基金合作监管,川渝两地草拟了《川渝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合作事项》,从8个方面阐述了合作事项。去年6月、8月,分别在两地开展联合飞检,四川医疗保障局对我市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九五八医院使用医保基金情况开展联合飞行检查,追回违规费用558.41万元,并处以违约金1148.60万元;受四川省医保局邀请,市医保局对四川省人民医院进行飞行检查,涉及违规费用1.08亿元。
(四)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
一是切实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为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探索扩大劳动保障监察覆盖范围,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积极引导区县转变过去以受理查处举报投诉为主的被动检查模式,向以预防和服务为主的主动监察转变,并将其作为主要执法方式,不断扩大劳动保障监察覆盖范围。2020年,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主动监察14889户用人单位,涉及劳动者44.0872万人,书面审查7616户用人单位,涉及劳动者26.7681万人。全年,依法查处“参加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相关案件195件。二是畅通举报投诉咨询渠道。截至目前,全市41个区县(自治县、两江新区、高新区、万盛经开区)均设立了农民工维权投诉窗口,公布了举报投诉电话,并开通了12333举报投诉咨询专线,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对举报投诉案件严格依法办理。同时充分运用“互联网+”拓展举报投诉渠道,已建立起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市级联动处理系统,实现“一点举报投诉、全市联动处理”的目标。三是重视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每年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采取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各种形式,普及《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广泛深入宣传劳动保障政策。同时,注重把普法宣传与实地检查相结合,寓宣传于检查之中,以执法检查来加强宣传活动的广泛性、深入性。2016年以来,每年举办针对市属直管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培训班,通过培训,提高用人单位有关人员法律法规意识,规范用人单位劳动用工行为,对增强用人单位化解劳动用工风险的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下一步措施
下一步,川渝两地人力社保和医保部门还将继续加强合作,以“一卡多用、两地通用”为目标,强化社保卡在川渝两地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效能。一是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对全市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支持和鼓励各区县结合辖区创业工作实际,取消户籍条件等限制。逐步实现所有符合条件的四川籍创业人员,享受我市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进一步放大政策惠民效益。二是用好川渝人社信息共享协同平台,积极落实第二批川渝人社“跨省通办”工作,加强经办管理、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实现更多服务事项两地通办,着力提升两地参保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三是加强四川地市和重庆区县监管的联动,推动建立两地医疗保障基金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川渝医疗保障基金联合检查机制、医疗保障基金智能监管交流机制、两地执法骨干和临床医学专家库畅通互动交流机制、欺诈骗保线索案件通报机制等制度,进一步提升川渝联合打击欺诈骗取医保基金行为的能力,努力构建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监管新态势。四是继续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个中心,积极组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活动,为企业提供法律宣传咨询服务,为劳动者提供有效投诉举报渠道,不断增强企业及劳动者的社保缴纳意识,全力保护劳资双方权益。采用广播电视、上门服务、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来渝人员参保意识与维权意识。
此复函已经黎勇副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1年5月11日
联系人:叶玖清
联系电话:88152989
邮政编码:4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