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建议提案办理>政协提案 > 2020年(已归档)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581XW/2020-18970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人力社保局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0-11-19 [ 发布日期 ] 2020-11-19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581XW/2020-18970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人力社保局
[ 有效性 ]
[ 发布日期 ] 2020-11-19
[ 成文日期 ] 2020-11-19
关于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0355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0-11-19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退出播报
字号:
分享: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

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0355号提案的复函

渝人社函〔2020〕473号


邓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就业服务的建议》(第0355号)收悉。经与市教委、市财政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近年来全市就业服务工作情况

    (一)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一是搭建招聘求职“云平台”。开通“重庆就业网”(http://ggfw.rlsbj.cq.gov.cn/cqjy)、“重庆就业”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服务平台,与全市40个区县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及“中国公共招聘网”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可通过重庆就业网进行招聘求职信息发布、面试预约、在线交流等,有效降低招聘求职成本。今年以来,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我们通过开设线上招聘专区,联合多家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收集发布了近40万个就业岗位,并向3000万市民进行了短信推送,有效助力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帮助求职人员快速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二是完善业务经办系统。按照“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网络到边到底、信息全市共享”工作思路,依托金保二期总体设计框架建成覆盖全市所有区县、街道(乡镇)的公共就业业务经办系统。该业务经办平台对内与社保、技能鉴定实现数据共享,对外通过我市政务资源共享平台与市场监管、民政、公安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并定期与扶贫、残联等进行数据交换,基本解决政务服务数据互联互通问题,为打通各部门间数据壁垒打好了基础。三是加强线上就业服务。依托重庆就业网、“重庆就业”微信公众号、重庆掌上12333APP等线上渠道开通多项就业扶持政策线上申报,包括线上失业登记、在校大学生求职创业补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技能提升补贴申报及失业保险金申领等业务。特别是疫情期间,我局力推不见面服务,线上受理业务5.4万件,一定程度缓解公共业务办理需求,有效促进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并发挥效益。

    (二)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一是突出政策扶持。对贫困家庭子女、贫困劳动力、“两后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残疾人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行动,对高校毕业生和企业职工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两后生”中的农村学员和城市低保家庭学员,在培训期间按规定给予生活费补贴。将大数据智能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涵盖的职业(工种)纳入我市培训成本及市场需求程度目录,将补贴标准提高到200元/人·天。二是开展按需培训。针对个人开展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适应性培训,针对企业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转岗转业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技师培训和以工代训。通过实施精准就业创业扶贫培训全覆盖行动,有针对性开展乡村旅游、生态观光服务、特色美食等实用性强的技能培训项目。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力度,重点围绕市场紧缺职业(工种)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服务等行业用工需求,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三是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紧密结合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职业新技能发展需求,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特色职业(工种)技能人才,促进全市各区县特色经济发展。对参加纳入鉴定范围的职业(工种)培训并取得相关证书的,按照紧缺程度和证书等级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未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的职业(工种)的,鼓励区县按照当地经济发展开展特色职业(工种)培训。2019年,全市制定发布202个职业培训特色职业(工种)。

    (三)全方位推动创业服务优化升级。一是优化政策扶持。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渝创渝新”创业促进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确定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总体规划。围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创业特征和需求,出台创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创业信用贷款、青年人才免费创业工位补贴、重点群体一次性创业补助等补助政策,在全国率先出台《重庆市创业导师志愿服务管理办法》。二是优化创业培训。在推进“创业意识培训”“创业能力培训”“创业提升培训”三段式培训基础上,开展本土化微型企业培训,推广网络创业培训,邀请知名企业家、投资人等走上“创业名师大讲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2016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创业培训35.69万人,发放补贴2.4亿元。三是优化融资服务。及时调整创业担保贷款政策,降低门槛,优化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建立并依托人社信用评价模型创新落实“两无”信用担保贷款,健全“政担银”金融服务模式,推进“政策性+商业性”组合贷款和不良贷款动态管控机制。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7.3亿元,扶持重点群体创业13.3万人,带动就业63万余人。四是优化平台服务。整合政策资金,加大扶持力度,给予每个平台最高200万元的奖补。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市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开展运营绩效评估,对孵化效果不好的创业服务平台提出整改要求和取消市级命名。2016以来,新培育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62家,提出整改20家,取消命名34家,现存基地总量92家,年均在孵企业5000余户,孵化成功率80%。五是优化创业生态。组建重庆市创业联盟,下设大学生、农民工、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导师、投资机构、孵化器等六大分盟,发展会员1600余个。举办三届“渝创渝新”创业大赛、峰会等系列活动170余场,承办“中国创翼”高端制造类全国半决赛总决赛,举办“一带一路·渝创渝新”国际创业创新交流活动。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加上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就业面临多年来少有的严峻复杂形势,传统的就业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需要。您提出的《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就业服务的建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针对性,指出了目前就业服务工作的短板。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的建议,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有关内容纳入人力社保事业“十四五”规划,不断创新就业服务手段,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着力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确保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一)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以“跑一次是底线、一次不跑是常态、跑多次是例外”为目标,促进信息系统由“便我管理”转变为“便民使用”,加快应用大数据、云服务技术,全面推进PC端、小程序端、APP端“三端一体”的重庆智能就业(金保二期就业办事平台)项目建设。开发线上招聘会、人岗智能匹配等智能化功能,有效提高求职招聘成功率,推动就业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全网通办”。借助网上服务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12333咨询电话等渠道,及时发布就业创业、社会保险政策信息以及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见习、培训等服务信息。

    (二)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一是继续深化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重点围绕精准技能扶贫培训和应对全市新兴产业、市场紧缺职业(工种)用工需求,持续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突出技能培训在扶贫脱贫方面的增收致富效果,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做好宣传动员。优化整合培训资源,宣传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调动企业、机构、劳动者培训积极性,为保持全市就业稳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三是加强培训监管。推进智能就业职业培训“云平台”建设,全面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需求为导向,促进信息化与职业培训深度融合。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流程管理,实现线上培训全过程管理。

    (三)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一是健全政策调整机制。坚持市场主导、政策引导原则,根据双创形势发展适时优化调整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二是健全服务绩效评估机制。优化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导师等服务要素的绩效评估工作机制,促进创业要素资源市场优胜劣汰。发挥创业联盟作用,优化要素整合,畅通合作交流渠道,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市场化创业服务质量和基层公共平台创业服务能力。三是健全宣传推介机制。重点挖掘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贫困人员等群体的创业典型,搭建类型丰富的创业成果展示平台,推介创业成果,传播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氛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创业主体不断涌现。四是健全信息化工作机制。结合智能就业建设,实现创业政策“智能推送”、补贴申请“一网通办”、创业要素“一键联通”、创业服务“线上交互”、服务效果“即时评估”等智能化、便民化应用场景。

    此复函已经我局陈元春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0年5月18日



    联 系 人:王越忠

    联系电话:13883922269

    邮政编码:40112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新媒体&APP

重庆人社APP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便民数字地图

12333
智能客服

政策咨询
问答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