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人社函〔2022〕564号
A
同意公开
陈晓兵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引导与培养新时代蓝领工匠的建议》(第0671号)收悉。经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为打造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针对提高制造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增强制造业就业吸引力,缓解制造业“招工难”问题,我市印发了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巴渝工匠”计划,着力培养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技能人才460万人,涵盖58个行业、870个职业工种,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匹配。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项目和载体建设。以项目为抓手,建平台、优环境、促高端,支持长安汽车、四联集团等制造型企业建立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支持建成制造业领域建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8个、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17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6个,新培养制造业领域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高技能领军人才600余名。大力开展制造业领域技术技能人才贯通,目前共有1000余名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取得高技能人才技能等级证书,架起了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立交桥”。
二是加强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市人力社保局、市经济信息委、市通信管理局印发《关于实施制造业和信息通信业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的调整》,将制造业企业职工作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重点对象,并会同市财政局制定倾斜政策,将制造业工种的培训补贴标准由一般职业(工种)的130元/人·天提高到150元/人·天以上。2019年以来,开展制造业企业职工岗位提升培训19.1万人次、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4万人次,建立企业职工培训中心10个。
三是提升技工院校育人水平。目前我市50所技工院校中,有40所技工院校开设了34个与制造业相关的专业,引导校企双方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订单培养、引企入校等多种形式合作办学,合作企业超过1000家,每年输送毕业生3万余人,其中制造业学生近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制造业人才培养支撑力进一步增强。
四是加强技能竞赛示范引领。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巴渝工匠”竞赛品牌,重庆培养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夺得了中国参赛的第一枚奖牌和第一枚金牌,累计取得6金7银2铜9优胜佳绩,奖牌总数居全国前列、中西部第一,其中制造业领域取得1金3银3优胜,电子技术项目金牌为中国参赛以来该项目上取得的首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重庆参赛代表团在制造业领域共获得了4块奖牌,其中银牌3块、铜牌1块,16位选手获得优胜奖。发起并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44个国家和地区的698名技能精英来渝参赛,设置的18个项目中制造业占一半。同时,将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项目纳入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和“巴渝工匠”杯竞赛项目,以赛促培,以赛促评,以赛促建。
五是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改革。坚持推进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实现技能人才评价多元发展,取消职业资格许可、认定434项,取消率达70.2%。近年来,全市155所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鉴定颁证214万人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能人才支撑。同时支持制造业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实施企业职工“人人持证”工程,鼓励制造业企业面向符合条件的职工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六是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搭建线上线下等多渠道供需对接平台,促进蓝领工匠与用人单位对接,帮助其实现就业。各区县均建立了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并设有一站式服务窗口,统一发布全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信息,免费为蓝领工匠等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等服务。开设重庆就业网、“重庆就业”微信公众号、“重庆智能就业”小程序等信息平台,与各区县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方便蓝领工匠足不出户获取各类招聘信息。定期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举办专场招聘会,为蓝领工匠提供针对性的就业岗位对接服务。
正如您在建议中指出的,我市制造业还存在招工难、用工荒的问题,针对您提出的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制定就业帮扶政策等宝贵意见建议,我们将认真吸纳,进一步研究制定系统全面的政策措施,加强技能人才培育与服务,更好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高端引领。印发实施“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以国家级“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建好高技能人才国际合作先导区、“巴蜀工匠”协同培养融合区、“巴渝工匠”创新发展聚集区以及“智能+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孵化空间,新建一批数字技能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今年力争新增技能人才20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6万人以上、数字技能人才5万人以上,有效促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升级。
二是加大培育力度。会同相关部门从职业技术教育入手,紧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引导技工院校开设数控加工、汽车制造与装配、3D打印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电子技术应用等与制造业相关专业,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示范带动效果好的制造业专业品牌。鼓励制造业、信息通信业企业与培训机构、网络培训平台加强对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制造业人才实训基地,针对性开展急需制造业技能人才长期培养。鼓励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采取“订单班”、短期培训等方式培养发展所需技能人才。继续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调整实施制造业和信息通信业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落实落地,加大包括制造业在内的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三是坚持竞赛引领。积极备战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力争在汽车技术、管道与制暖、光电技术等制造业项目上争金夺银。在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巴渝工匠”杯系列职业技能竞赛中增加制造业项目比例,川渝联合举办“巴蜀工匠”杯数字技术技能大赛,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培养选拔制造业领域优秀人才,增强高素质智能化应用人才供给。
四是深化人才评价。加大组织发动力度,加快培育我市制造业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主体。支持已备案的制造业企业自主确定评价范围、自主设置职业技能等级、自主开发评价标准规范、自主运用评价方法,参与新职业开发工作,推动较为成熟的技能岗位纳入国家职业分类体系。支持制造业企业为院校学生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服务,引导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鼓励备案制造业企业申请为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为其它中小企业和社会人员提供人才评价服务。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行业协会按规定申报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支持重点企业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建立健全首席技师制度。
五是强化供需匹配。加快建设“一库四联盟”,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数据生成、更新、运用、联结机制,推动人力资源与就业、创业、培训资源有效对接,促进优秀人才向制造业等重点产业流动,缓解结构性矛盾。强化招聘服务,定期分产业发布就业景气指数、岗位需求目录,持续开展大中城市联合招聘、“24365校园网络招聘”、“千校万岗”中小微企业专场招聘等系列活动,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千校万岗启航青春大学生就业服务行动”,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制造业等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强化就业指导,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加大就业实习见习实践组织力度,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倡导高校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促进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匹配。
六是加强用人引导。贯彻落实终身职业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实施意见等,引导企业和用人单位,切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和社会地位。持续举办高技能人才发展论坛,开展“寻找最美巴渝工匠”“技能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大师带教师、专家带专业”以及“巴渝工匠”青年技能营和高技能领军人才休假疗养等系列活动,唱响《技创未来》歌曲,办好《重庆英才》杂志,录制《为你喝彩》电视栏目,持续营造“技高行天下,能强走世界”的良好氛围,推动技能脱贫、技能就业、技能成才和技能报国。
此答复函已经黎勇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4月10日
联 系 人:赵兴楷
联系电话:88633736
邮政编码:401120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市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