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00927581XW/2020-19015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人大建议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人力社保局 | [ 有效性 ] | |
[ 成文日期 ] | 2020-12-01 | [ 发布日期 ] | 2020-12-01 |
[ 索引号 ] | 1150000000927581XW/2020-19015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人大建议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人力社保局 |
[ 有效性 ] | |
[ 发布日期 ] | 2020-12-01 |
[ 成文日期 ] | 2020-12-01 |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
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655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渝人社函〔2020〕601号
赵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健全人才机制促进更多大学毕业生在渝就业的建议》(第0655号)收悉。经与市委组织部、市教委、市公安局、市住房城乡建委等部门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重庆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一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指示要求,扎实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着力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加快集聚海内外英才,新增国家“万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345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527.6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一是人才引育取得新成效。成功举办重庆英才大会,签约引进紧缺急需优秀人才683名(其中博士262名)、项目248个。整合推出重庆英才计划,出台《重庆英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及相关配套措施,5年遴选支持优秀科学家、名家名师、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技术技能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2000名、团队500个。扎实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活动,新建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15个,举办“民营企业引才服务月”“博士渝行周”等引才活动140余场,引进各类紧缺优秀人才7000余名。二是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着力打造育才平台,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实现招生,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6所知名高校与市属高校联合举办人工智能、微电子、软件等6个二级学院。着力打造聚才平台,新增超声医学工程、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引进新型研发机构65家,全市现有科技型企业16336家、高成长性企业1184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784家、院士专家工作站88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达83个。着力打造转化平台,建成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各类创新园区41个,打造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累计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平台390家(其中国家级86家)。三是人才引领发展实现新突破。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发布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制造业人才等需求指导目录;盘活市属高校周转编制近3000个,增加高、中级岗位近6000个;出台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大数据智能化等10个领域人才分类评价办法,353名特殊人才获得高级职称;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的收入项目达20项。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推出“人才贷”及相关金融服务,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免抵押、免担保信用贷;扎实推进人才安居工程,筹建人才公寓1.05万套;深入实施人才服务证制度,累计发放人才服务证747张,提供交通出行、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便捷服务1.8万余人次,人才满意率达99%。
您提出的有关建议,切中我市人才工作薄弱环节,分析有理有据,建议切实可行,为我们做好人才工作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帮助。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全力唱响“重庆英才”品牌,持续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让各类英才在重庆行千里、致广大,为重庆发挥好“三个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聚智汇力、聚势赋能。
一、优化就业政策措施,加大吸纳人才力度。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完善瞄准高端人才的‘塔尖’政策和针对青年人才的‘塔基’政策”的要求,学习借鉴成都人才开发的政策措施,从就业支持、创业支持、创新支持、评价使用、安居保障等方面集聚、激励青年人才来渝创新创业。比如:在就业支持方面,拟对来渝就业的本科及以上高校毕业生,给予1~3万元的一次性就业补贴;在创业支持方面,拟全市统筹提供不少于5000个创业工位供高校毕业生免费使用1年,以及最高200万元的创业免抵押贴息贷款,对留学人员来渝创新创业优质项目最高给予50万元资助;在户籍迁移登记方面,进一步放宽投资创业落户年限,将技术技能人才纳入到我市落户范围,全面推行人才落户“互联网上申请、公安网办理、进度查询和信息推送、窗口一次办理”工作模式,方便在渝就业的大学生落户;在人才安居方面,细化落实人才安居支持政策,完成人才公寓和定向配租住房的目标任务,拟通过实物与货币化相结合的方式,采取提供人才公寓、住房公积金优惠、财税政策支持、购买商品房支持等举措,帮助高校毕业生安居。此外,加强与四川的人才交流合作,探索人才互聘机制,打破区域人才交流障碍,实施一批区域人才交流合作项目,形成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格局。
二、加强部门信息互通,推进供需匹配。充分发挥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健全由人力社保、教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联动和就业形势研判,协调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合力推进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高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定期发布各专业就业及薪酬情况,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匹配度。建立重庆人才需求、供给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手段促进供需匹配对接,并将匹配对接信息定点发送到用人单位和求职高校毕业生。坚持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建立政府部门、行业企业、技工院校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共同招生招工、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开发、共组师资队伍、共创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基地、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的目标。鼓励探索集团化办学、校企股份制合作、自主经营生产、租赁承包、前厂后校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做到校中有企、企中有校。
三、深化招考机制改革,科学合理设置招聘方案。督促事业单位及有关部门按照“人岗相适”原则改进专业科目命题,鼓励、支持和引导事业单位开展公开招聘时,在公共科目中增加主观题测试内容,具备条件的招聘单位和岗位,可根据工作需要增加通用能力测试,以提升测试的科学性。统筹考虑国家有关职称、执业(职业)资格考试时间,尽量避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笔试等时间与国家有关考试时间冲突。为促进高校毕业生来渝就业,拟在每年3—5月、10—12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期,组织区县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赴高校选拔急需紧缺的优秀高校毕业生。
四、加强爱国奋斗教育,促进人才团结引领。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激发专家人才的爱国奋斗热情;举办“博士渝行周”“海外青年人才暑期实践”等体验式引才活动,让广大青年人才了解重庆、热爱重庆。指导高校采取有效举措,宣传重庆发展战略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才需求、优惠政策和干事创业良好环境,增强毕业生对重庆发展的认同感,激发毕业生留在重庆就业的愿望。深化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将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列为高校必修(选)课,让大学生合理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出台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若干措施和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举措,选派各类专家人才到基层服务,组织实施好选调生、“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促进更多高校毕业生到我市基层建功立业。
此复函已经我局陈元春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填写回执反馈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0年5月20日
联 系 人:杜纳力
联系电话:88633902
邮政编码:4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