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规划统计

2021年度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日期:2022-10-17

202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全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开拓创新、拼搏进取,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劳动就业

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668.2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108.23万人。全市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21.9%;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5.6%;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52.5%。


全市农民工总量756.3万人,比上年增长2.7%。其中,外出农民工513.6万人,下降1.7%;本地农民工242.7万人,增长13.4%。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保障工作。通过组织专车、专列、包机运输服务,全市累计运送5.4万农民工返岗复工。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5.08万人,有23.69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2.53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8.9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2%,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年末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6.5%,全市累计选派603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服务。全年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活动2500余场,服务大学生60余万人次,其中: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活动600余场,服务大学生50余万人次。全年新增就业见习基地2601家,完成青年就业见习27939人,发放就业见习补贴1.76亿元。全年协助重点企业招工35万人。



2021年四季度,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2.36,全市人力资源市场用工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供求总体保持平衡。

年末,全市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846家,从业人员2.8万人,全年共为364.4万人次劳动者实现就业、择业和流动服务,为37.4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专业支持。成功举办第一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来自25个省(区、市)的150个人力资源服务项目达成合作意向,签约金额166亿元。其中我市签约项目34个,签约金额5.65亿元。

二、社会保险

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895.07亿元,比上年增加555.43亿元,增加41.5%;支出合计1552.85亿元,比上年增加129.92亿元,增长9.1%。

(一)养老保险。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494.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3.98万人。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838.88亿元,基金总支出1508.74亿元。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519.17亿元,其中:基金投资运营规模300亿元,累计投资收益额27.87亿元。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354.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0.9万人。其中,参保职工911.5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442.75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30.01万人和20.89万人。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执行企业制度参保人数为1236.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7.78万人。

全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385.85亿元,基金支出1129.41亿元。年末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208.32亿元。

年末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139.9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6.92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334.81万人。全年基金收入89.61亿元,基金支出69.50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91.85亿元。

年末全市有1390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27.36万人。年末企业年金积累基金161.81亿元。

启动职业年金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2021年末投资运营规模405亿元,当年投资收益额24亿元。

(二)失业保险。

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598.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82万人。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7.58万人,比上年增加1.19万人。全年共为14.53万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比上年增加1.55万人。失业保险金月人均水平达到每人每月1434.82元。

全年共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代缴基本医疗保险费4.25亿元,比上年增加18.72%。发放技能提升补贴惠及职工4.46万人。

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8.15亿元,基金支出18.9亿元。年末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41.95亿元。

(三)工伤保险。

年末全市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765.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83万人;全市新开工工程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99%。全年认定(视同)工伤4.32万人,评定伤残等级2.91万人。全年有7.28万人次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28.03亿元,基金支出25.20亿元。年末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存7.36亿元。

三、人事人才

2021年,按照“人才所需、服务所应”的要求,打造重庆英才“渝快办”,建设重庆英才服务港,推进“线上服务入网,线下服务进港”。高质量举办2021重庆英才大会,深入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全年引进各类人才5.87万人。发放市区两级英才服务卡6176张,累计发放9779张,服务高层次人才12.29万人次。

年末全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70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0人。深入开展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全年共选派154个团队、1236名专家到基层服务,新设立4家市级专家服务基地。

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2个,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7个;累计入选全国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试点项目5人、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项目12人;累计资助重庆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创新支持计划项目788个。

年末全市设立博士后科研站47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3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0个,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22个。累计招收博士后5893人,全年新招收博士后1017人,招收“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741人,占73%,新招收博士后服务重庆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812人,占80%。在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重庆代表团荣获2金1银2铜9优胜奖以及优秀组织奖。

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5个,市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2个,市级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基地10个。全年全市共有31.8万人报名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4.6万人取得资格证书。

年末全市共有技工院校50所,在校学生12.06万人。2021年全市技工院校共招生4.53万人,毕业生2.6万人,面向社会开展培训21万人次。年末全市共有民办培训机构725所。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2.3万人次和以工代训2.1万人,其中培训农民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23.6万人次,培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6万人次,培训高校应届毕业生3.6万人次。

2021年末全市共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118个,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271个,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评人员6417人次、质量督导员990人次,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530人次。全年共有25万人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20.8万人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5178人次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021年末全市共有技能人才46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4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0.4%。“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0人,全国技术能手271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8家,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73家,市级技师工作室144家,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1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8个。 

2021年组织开展“巴渝工匠”市级行业竞赛41场、区县赛38场,企业岗位练兵10场,涵盖253个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和158个职业(工种),共有10万余人次参加比赛。

组织完成1项国家级表彰、24项国家部委表彰评选推荐,毛相林同志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系我市首位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荣誉称号获得者,41名个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32个集体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33个集体、54名个人获得国家部委表彰。组织开展12项市级表彰、20项市级部门表彰、69项区县级表彰。1103个集体、1445名个人获得市级表彰,950个集体、1824名个人获得市级部门表彰。严格落实中央关于解决形式主义问题为基层减负的工作要求,大力开展创建示范活动清理,审核保留183项、取消292项。

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推行基本实现全覆盖,工作人员聘用合同签订率超过98.9%。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岗位设置完成率超过99.6%。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全面推行,2021年全市公开发布22352个事业单位招聘岗位,其中市属事业单位15231个,区县事业单位7121个,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8532人。

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落地,落实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绩效工资单列政策。探索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实行职业教育绩效工资倾斜政策,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做好疫情防控期间一线医务人员工资福利保障工作。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

四、劳动关系

年末全市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查并在有效期内的集体合同累计3.7万份,覆盖职工238.5万人。经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批且在有效期内实行特殊工时制度的企业4387户,涉及职工93.33万人。2021年,全市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新增125户AAA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全市AAA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共计646户。在全市开展企业薪酬抽样调查,形成我市2020年人力资源市场工资价位报告,向社会公开发布66个分职业中类岗位和14个岗位等级的工资价位信息。将我市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和第二档分别上调至2100元/月和2000元/月,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和第二档分别上调至21元/小时和20元/小时。

全年全市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50789件,涉及劳动者6.23万人,涉案金额8.84亿元。全年办结争议案件4.6万件,调解成功率70.7%,仲裁结案率为98.6%,仲裁终结率78.4%。

全年全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主动检查用人单位1.69万户次,涉及劳动者62.67万人次。书面审查用人单位1.05万户,涉及劳动者39.21万人次。全年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1356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为5433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5761.84万元。督促用人单位与167名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督促46户用人单位办理社保登记。

五、人社帮扶

全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迅速有序完成“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巩固拓展人社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积极进展。2021年脱贫人口务工总量达到77.77万人,开展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遴选22人参加全国乡村振兴技能大赛,金牌榜、奖牌榜均位居全国第二位。第四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启动实施,全年招募603人,招聘6048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事业单位就业,选派56个专家团队389名专家到35个区县56个乡村(镇)基层一线开展专家服务活动,组织3期18名博士后人员开展“常态化”帮扶。107.59万名低保、特困、重度残疾等困难群体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9%,为我市37.5万困难群众代缴养老保险费3100.49万元,应保尽保成果持续巩固。全年向定点帮扶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累计投入援建资金322万元;向定点帮扶的开州区满月镇投入帮扶资金130万元,持续开展消费帮扶,累计帮扶资金110万余元。

六、川渝人社合作

2021年,川渝人社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积极争取国家人社部支持,签署部省市三方战略合作协议,明确97项目标任务,连同两地人社系统签署的106项合作协议,建立起“1+1+N”的部、省市、市区县三级联动合作模式。以部市名义首次举办重庆英才大会,集中引进紧缺急需人才3319名、项目407个,分别较上年增长82%、52%。加快推进川渝博士后人才深入协作和高效集聚,川渝互相招收高校博士毕业生64人,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19人。加快川渝毗邻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市场)建设,正式授牌市级产业园2个,我市累计建成1个国家级、5个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合开展首届成渝就业创业活动周、第二届西部农民工返乡创业大赛、“巴蜀工匠”杯新职业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开设“川渝合作职等您来”求职招聘专区,为两地1.8万家单位发布招聘岗位99.4万个。38项“川渝通办”事项全面上线,互办业务28.6万件;全面完成“十件实事”、就业社保便捷生活行动等工作,实现人才跨区域流动、社会保险协同认证、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社保卡跨地域服务等,线上互办人才档案业务3.2万次,建立社保卡通办服务网点累计1450个,提供社保卡通办服务累计19.4万次;在全国首推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资金定期结算,办理时限从45天减少至10天,互办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累计5万人次;强化两地政策协同,进一步扩大人社行政许可试点范围至川渝两地60个市(区县);实现川渝两地职称和人力资源服务资质互认。推动高层次人才双向合理流动,搭建起川渝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聘用绿色通道,实现“天府英才卡”“重庆英才服务卡”7项服务内容对等互认。推动平台共建共享,揭牌“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建成成渝乡村振兴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培训培养数字技能人才3.5万名,累计组织川渝两地493名专家开展紧缺需求专项服务。

七、行风和基础建设

落实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全市人社政务服务好评率达到99.93%。深入实施“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推动企业招用员工、高校毕业生就业、职工退休等10个“一件事”打包办,稳岗返还申领、职工退休申请、失业保险金申领等20个高频服务事项提速办,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领取养老金人员待遇资格认证等30个事项跨省通办。规范服务流程,整合重构新的办事场景166个,全面推进194个事项简单整合向深度融合转变。累计打包办理事项超过168万件次,办事材料平均精简率达60%以上,清理取消证明材料195项,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的基础上压缩66%。全市12333电话服务全年来电总量406.9万次,综合接通率为80%。

建成市人力社保政务服务中心,日均提供线下服务超过6000件。全力推进“智慧人社”建设,打通人社各业务信息系统信息壁垒,为快办服务提速提供支撑。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现20个高频事项在规定时限基础上提速50%以上。落实“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受审分离经办模式,缩短群众排队等候时间30分钟以上。全力推进“一网通办”,通过“重庆人社”APP、“渝快办”、门户网站、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等平台,实现193项公共服务及高频服务事项全部上线;推动市本级和渝北区、璧山区、云阳县、北碚区四个区县人社窗口服务视频实时接入部监测指挥平台,市区(县)两级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达到83.7%、76.4%,累计为群众提供网办服务超过1500万件次。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一站式”或全程代办服务超过120万人次。持续强化窗口单位经办能力建设,常态化开展练兵比武活动,制定出台激励措施,提高活动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全系统在线学习平台上线人数达15000余人,上线率超过95%。深化“人社政务服务电子地图”实现人社服务“就近可办”,聚焦企业群众关切的高频事项推行“免申即办”。针对交通不便、留守老人较多的地区,累计提供上门办等便民服务约5.12万人次。推动社保卡法治建设,成功申报社保卡立法项目。年末全市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3566万人。电子社保卡在重庆市政府(渝快办)、天府通办、重庆人社、四川人社、微信、支付宝等APP渠道开通申领服务,累计签发1759万张,覆盖全市31.5%常住人口。

“法治人社”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年新出台市人力社保行政规范性文件30件。举办2021年“学人社法规、优营商环境、办民生实事”普法宣传月活动,编印并发放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手册、常见问题百问百答、惠企政策实务手册等资料,积极开展普法宣传。

科学编制《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就业促进“十四五”规划》《重庆市社会保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专项规划》等规划,构建形成“一主多辅”人社规划体系。积极推进统计规范化、科学化,健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工作制度,深入推进统计工作信息化,提高统计监督效能。重点围绕《重庆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版)涉及人社领域的16个事项及人社部贯彻实施指导意见确定的公共服务事项,纳入人社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7省市之一,启动全市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试点和川渝区域协同试点。

推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2021年,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重庆五一技师学院)纳入高职序列;获批设立“中国重庆数字经济人才市场”;开工建设“中国(重庆)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暨老年养护中心”项目,部署实施“智慧人社”“西部数据实验室”项目,启动 “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三期”“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二期”“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重庆五一技师学院)二期”项目前期工作。



注:

1. 本公报中的有关数据为正式年报数据。

2. 全市就业人员及分三次产业人员数据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局,全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农民工数量有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3. 本公报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分项合计与总计不等的情况;增量及增长率根据四舍五入前数据计算。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10月13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