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历史罕见的重大汛情、错综复杂的经济世情,全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主动作为、攻坚克难,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一、劳动就业
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676.0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100.12万人。全市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22.6%;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5.1%;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52.3%。
2020年全市农民工总量736.6万人,比上年下降2.9%。其中,本地(年内在本乡内非农从业六个月以上的)农民工214.0万人,下降1.2%;外出(乡外从业六个月以上的)农民工522.6万人,下降3.6%。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5.56万人,有23.07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2.55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6.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5%,比上年末上升1.89个百分点。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7%。全市累计选派592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服务,累计帮扶76.17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全年共帮扶96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全年新增就业见习基地3082家,累计11944家,完成青年就业见习20577人,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72%,就业见习补贴发放金额10686.85万元;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2290场次,服务大学生42.78万人次。
年末全市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155家,从业人员 2.56万人,全年共为27.67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帮助316.53万人次劳动者实现就业、择业和流动。
二、社会保险
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339.64亿元,比上年减少48.18亿元,减少3.5%;支出合计1422.93亿元,比上年增加91.22亿元,增长6.8%。
(一)养老保险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7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9.8万人。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309.74亿元,基金总支出1356.21亿元。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203.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5.63万人。其中,参保职工781.49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421.86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60.39万人和15.24万人。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执行企业制度参保人数为1088.8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3.54万人。
全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919.67亿元,基金支出1040.55亿元。年末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951.88亿元。
年末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166.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7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347.72万人。全年基金收入79.58亿元,基金支出61.70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71.74亿元。
年末全市有1139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20.36万人。年末企业年金积累基金133.58亿元。启动职业年金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年末投资规模252.86亿元,全年累计收益额25.12亿元。
(二)失业保险
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548.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3.53万人。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6.39万人,比上年增加0.83万人。全年共为13.38万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比上年增加2.54万人。失业保险金月人均水平达到每人每月1446.43元,比上年增长0.37%。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的通知》,共向6.3万人发放了失业补助金。
全年共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代缴基本医疗保险费3.61亿元,比上年增加34.2%。全年发放稳岗返还惠及职工259.15万人,发放技能提升补贴惠及职工8.57万人。
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7.64亿元,基金支出46.51亿元。年末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2.71亿元。
(三)工伤保险
年末全市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729.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23万人;截至2020年末,全市新开工工程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98%。全年认定(视同)工伤3.83万人,评定伤残等级2.14万人。全年有5.95万人次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12.26亿元,基金支出20.21亿元。年末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存4.52亿元。
三、人事人才
全年全市组织开展引智引才活动226场次,签约人数7236人;发放市区两级英才服务卡1581张,累计发放3603张,服务高层次人才3.44万人次,累计服务高层次人才6.18万人次;保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238.1万卷,托管流动人员集体户口28054人,服务流动人员74.45万人次。
年末全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0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0人。深入开展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全年遴选实施45个专家服务脱贫攻坚示范项目,组织310名专家深入基层一线。
全年全市共有27.41万人报名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 3.7万人取得资格证书。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顺利实施。全年举办30期市级高级研修班,培训中、高级专业技术骨干人才2000多人次;开展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培训53万人次;已建国家级(市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7家。对1.34万新取得高级职称人员开展了岗前培训。
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3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0个,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61个,全年新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806人,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近5000人。
年末全市共有技工院校51所,在校学生9.9万人。全市技工院校共招生4.2万人,毕业生2.5万人,面向社会开展培训16.7万人次。年末全市共有民办培训机构695所。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4.37万人次,其中培训农民工16.2万人次,培训贫困劳动力9.44万人次,培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61万人次,培训高校应届毕业生3.67万人次。
年末全市共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116个,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81个,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评人员0.4万人。全年共有45.9万人次参加技能人才评价,42.1万人次取得相应证书,其中,26.2万人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3.2万人次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2.7万人次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有2.3万人次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年末全市共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0人,全国技术能手209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3家,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62家,市级技师工作室125家。
2020年组织开展“巴渝工匠”市级行业竞赛54场、区县赛32场,企业岗位练兵16场,涵盖近294个职业(工种),共有10万人次参加比赛。
组织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级表彰评选推荐,34名先进个人、10个先进集体获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会同有关部门,扎实做好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推荐工作,45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3人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推荐21个先进集体、32名先进个人获得国家部委表彰。组织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市级表彰,905名先进个人、300个先进集体获得市委、市政府表彰;成功举办全市抗击新冠肺炎表彰大会。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市级表彰7项、市级部门表彰20项,指导区县申报实施表彰项目70项;1289个先进集体、400名先进个人、165项优秀作品获得市级表彰,1670个先进集体、880名先进个人、380项优秀作品获得市级部门表彰。发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近1.4万枚。制定出台《重庆市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推动表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加强对先进模范的管理服务,广泛宣传和弘扬先进模范的精神风范。
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推行基本实现全覆盖,工作人员聘用合同签订率超过99.42%。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岗位设置完成率超过99.74%。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全面推行,2020年全市公开发布2.41万个事业单位招聘岗位,其中市属事业单位0.68万个,区县事业单位1.73万个,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71万人。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建立绩效工资总量追加单列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薪酬激励政策。探索公共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做好疫情期间一线医务人员工资福利保障工作。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出台职业教育机构工资倾斜政策。
四、劳动关系
年末全市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查并在有效期内的集体合同累计4.24万份,覆盖职工247.11万人。经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批且在有效期内实行特殊工时制度的企业4505户,涉及职工114.55万人。2020年,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和第二档分别为1800元/月和1700元/月。
全年全市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40224件,涉及劳动者3.5万人,涉案金额10.24亿元。全年仲裁机构办结争议案件3.33万件,调解成功率为53.4%,仲裁结案率为96.7%,终局裁决案件4903件,占仲裁裁决案件数的41.62%。全年全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主动检查用人单位1.5万户次,涉及劳动者44.1万人次。书面审查用人单位7616户,涉及劳动者26.8万人。全年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1295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为3777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 3776.2万元。督促用人单位与3698名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督促59户用人单位办理社保登记。
五、人社扶贫
全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充分发挥就业扶贫增收入、技能扶贫强素质、社保扶贫保生活、人才人事扶贫促发展、定点扶贫有特色的职能优势,如期高质量完成人社扶贫目标任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市贫困劳动力务工规模为76.17万人,98.63%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过就业帮扶政策,三分之二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就业实现了脱贫。
组织贫困劳动力参加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约9.44万人次,技工院校招收贫困家庭学生约2436人。全年共为11.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贫困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全市131万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组织各类脱贫攻坚示范性服务团45个。向定点帮扶的开州区大进镇、满月镇、岳溪镇投入帮扶资金414万元。
六、川渝人社合作
川渝人社部门按照2020年合作协议,全面落实80项重点工作任务。共同举办“智汇巴蜀”大学生求职大赛,吸引129所高校参与;举办2020年重庆英才大会,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吸引国际国内和川渝两地4万余名高层次人才参会,引进紧缺优秀人才1821名、签约项目267个;共同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线上招聘,联合发布岗位188万个,达成就业意向40万人次;开展“重庆英才·职等您来”公共就业人才网络直播招聘川渝合作专场;开展川渝技工院校“校长如是思”论坛,川渝两地10所学校成立技工教育川渝联盟,50名人才入围川渝职业培训专家库;签订川渝两地专家资源共享协议,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家服务团,组织462名川渝专家人才共同走进川渝9个市(区)县开展智力帮扶活动,累计达成合作意向109项;举办首届西部农民工返乡创业大赛和第十四个重庆农民日活动,约60家企业、50万名农民工参加;深化开展两地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实现川渝两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和工伤保险待遇在川渝范围内资格认证互认互办;2020年重庆市为四川省居民办理资格认证达2817次,签发四川电子社保卡达11086张;实现完成川渝人社合作“五件大事”,实现人社信息化“两地通”、招聘求职“一点通”、社保卡“就近办”、人才流动档案办理“零跑路”、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就地认”,搭建两地人社公共服务快车道;共同梳理两地人社部门公共服务差异事项72项,统一两地公共服务事项清单。
七、行风和基础建设
“法治人社”建设取得新成效。2020年,重庆市人大审议通过《重庆市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全年新出台市人力社保行政规范性文件34件。开展“人社法规进高校”活动,全年累计进高校26所,覆盖应届毕业生5万余人。举办“人社法规进企业”活动,通过开展“以案释法—仲裁员侃劳动法”线上宣讲、市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劳动用工与就业政策法规宣讲,编印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手册(人力社保篇),发放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待遇、休息休假等法律法规小手册等形式,积极开展普法宣传。
建成全市统一、集中管理的人力社保数据中心。2020年末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3545.93万人。电子社保卡在重庆市政府(渝快办)、天府通办、重庆人社、四川人社、微信、支付宝等APP渠道开通申领服务,累计签发788万张。
注:
1.本公报中的有关数据为正式年报数据。
2.全市就业人员及分三次产业人员数据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局,并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对2016-2019年相关数据进行了修订。
3.全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农民工数量相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4.本公报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分项合计与总计不等的情况;增量及增长率根据四舍五入前数据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