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业务专栏>专技人才 > 专家
“农”墨绘重彩 “耕”出新希望——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领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走进巴南、江津,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日期:2024-07-05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退出播报
字号:
分享:

7月2日的江津,经历了多日阴雨天气后终于放晴。烈日灼灼,但地里的泥土仍旧湿度大、黏度大,机器一下地就卷起了湿重的泥块。白沙镇芳阴村迎来了一位特别的访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赵春江。


受川渝两地人力社保部门邀请,赵春江院士作为领衔专家,来渝参加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走进巴南、江津”活动。专家团以实地调研、专题讲座的形式,为智慧农机的应用,为当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带来直击要点的技术指导和创新思路。



▲赵春江院士在活动启动会上讲话


“一定把种好的甘薯寄给院士尝尝”

在江津区白沙镇芳阴村柑橘无人机械化果园,“轰隆隆”的农机工作声戛然而止,多功能旋耕机一下地就遇到了难题:机器卡顿停机了。这是一台由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与重庆汇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江津区水果首席专家团队全新开发的试验型旋耕机,正迫切地需要更加科学、高效的技术性指导。

赵春江走入果园,近距离查看旋耕机的设计构造、运作方式后为其技术改进提出建议:“土壤黏性大,机器就必须加大功率。前面加一个破土铲,运作起来就会容易些。”


▲赵春江院士(左一)探查解决农机技术问题


解决完一台农机的难题,他又赶忙去查看下一台机器了。他一边询问企业技术人员农机的待机时间等基本情况,一边向随同人员了解机械的能耗状态、环境影响等信息,还不时拿出手机拍照,记录下果园的地貌特征。

在一旁观看学习的,有主动提出帮扶需求的企业代表、技术工人,也有闻讯赶来的基层群众、种植户们。看到院士后,有种植户鼓足勇气问道:“我的农机一下地就陷,院士能否也来我地里瞧瞧?”听到群众的需求,赵春江决定改变路线,又来到一片甘薯种植基地查看情况。在了解到芳阴村甘薯的主要销售形式为淀粉,种植户收入不高、机械化收割效果不佳的实际状况后,他向农户提议:“海南有一种甘薯品种,主要用于烤制食用,但市价可以卖到200块一斤。我建议你们从品种方面进行升级,收入瞬间就能提高。至于收割的机械化问题,我推荐一位专家,你去瞧瞧他们那里的机器。”

边说边做,赵春江为种植户留下专家联系方式,并承诺有农机问题将提供后续咨询服务。临走前,种植户满怀感动地对赵春江说:“等我的甘薯种出来了,我一定寄给院士尝尝!”


▲赵春江院士(右二)与种植户沟通甘薯种植情况


“院士来了!我们干劲更足了!”

实际上,赵春江一直关切着重庆现代农业发展,自2021年以来,他的足迹遍及万州、巫山、合川等地,也曾来到江津进行实地调研。这次重回江津,他是带着牵挂来的,努力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智慧,铺就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重庆有典型的丘陵山地地貌,发展智慧农业虽有难点,但前景广阔。”在此次服务中,他先后开展《建设智慧农业,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关于发展丘陵山区机械化的思考》两场专题讲座,为巴南、江津两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带来关键启发和深层思考。


▲赵春江院士作专题讲座


讲座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纷纷就当前农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向院士求教。

巴南区在无人农场的建设方面遇到了瓶颈,他从全局考量,建议他们首先要搭建完善的无人操作场景模型,为农业决策做好支撑;其次铺开智慧农机网络,建设完备的无人农场的运营与管理框架。针对江津区小型机械数字化改造问题,他建议打牢基础,加装卫星定位模块,收集作业位置、面积等基本数据,便于后续管理升级、降低能耗。对于相对成熟的江津花椒产业,他另辟蹊径,建议从改变产品性状入手,以改革消费模式降低机械化操作难度、倒逼产业升级。


▲赵春江院士(右五)调研无人果园查看智慧农机运行情况


“院士来了!我们干劲更强了!”巴南、江津联系服务单位代表纷纷表示,院士既提供了有前瞻性的发展思考,也给出了具有应用价值的实践方案,令他们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智能化农机的运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坚定的信心。

据悉,未来,赵春江院士还将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开展系列合作,围绕“精准变量施肥机器人”等智能化农机重点项目开展集智攻坚,助推农机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新重庆农业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聚势赋能。



来源:重庆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务新媒体

微信公众号

微博

APP

便民数字地图

12333
智能客服

政策咨询
问答库